民營醫院要發展,必須擺脫各自為政,自我封閉,互不服氣,沒有統一管理標準,沒有話語權的被動局面,走規范化管理的道路
八成醫院未參與“三A”評價
山西省民營醫院發展協會是2006年3月成立的。當時全省民營醫院有417所,占民營醫療機構總數的9.11%。民營醫院要發展,必須擺脫各自為政,自我封閉,互不服氣,沒有統一管理標準,沒有話語權的被動局面,走規范化管理的道路,這是發展的必然要求。這就需要一個既有長效作用,又有明確標準條款,可以具體操作的載體。“三A”評價方案由此呼之而出。
“三A”評價方案是結合山西省實際情況,專門針對民營醫院資格審核設立的一項制度標準。作為全國首創,要求民營醫院認真貫徹“三A”(醫療水平、價格信譽、就醫環境)標準,做到依法辦院。
8年來,“三A”評價工作規范了民營醫院的管理。評價有了統一尺度,規范化管理提高了效益,民營醫院受益匪淺;政府相關部門在檢查檢驗民營醫院工作時,發現“三A”達標單位建立了各種臺賬,工作有了明顯改進提升,為政府檢查檢驗民營醫院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截至目前,全省有近百家民營醫院參加過“三A”評價工作,其中78家醫院達標掛牌。
但是,“三A”評價工作也存在現實問題。除太原市外,其余市縣參加“三A”評價工作的民營醫院寥寥無幾。總數來看,尚不足全省民營醫院總數的20%,還有80%多的醫院沒有參加進來。究其原因,一是當地衛生部門不清楚這項工作的情況,當地民營醫院對參與這項工作沒有主動性,缺乏自信心。二是有些民營醫院認為達到了“三A”評價標準也不能提高醫院收費標準,所以不愿意參加。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民營醫院的行政引導和監管力度,切實使“三A”評價工作在全省民營醫院中普遍開展起來。
渴盼統一的政府評審標準
從全省來看,民營醫院發展已走過了20多個春秋,但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評審標準,致使民營醫院依舊在茫然中徘徊。民營醫院的管理者普遍認為,省衛生計生委可先于國家為全省民營醫院量身定制一個評審標準。這對山西省民營醫院數量較多,規模不大,專病專科特色明顯,療效顯著,易于做強做大很有意義。
有了評審標準,就有了奮斗目標,有了管理依據。這樣就減少了民營醫院盲目發展的沖動,降低了自我摸索付出的代價,有利于民營醫院的長遠規劃,打造自己的品牌。容易彰顯山西專病專科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點。避免了公立醫院改革與民營醫院發展的摩擦。如公立醫院實行“分級診療”,因民營醫院沒有等級,有可能斷了病源;公立醫院實行“藥品零差價”,民營醫院不可能得到國家相應的補貼,又會陷入兩難境地;公立醫院實行“一單通”,民營醫院無疑都能遵守,但反過來又會怎樣呢,就很難說了。
民營醫院有了自己的評審標準,政府部門又確定了與公立醫院對應的辦法,公立醫院深化改革既能加快自身發展,又能促進民營醫院的提高,讓一個政策推動公立、民營醫院在各自的道路上前進;讓民營醫院永遠跟著“主導”走,在拾遺補缺、錯位競爭的路上充分發揮補充作用。那么,“三A”評價方案,與政府為民營醫院量身定制的評審標準是什么關系呢?我們認為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低與高的關系,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關系。民營醫院首先要創建“三A”等級醫院,在此基礎上,再參與國家等級醫院評審。任何醫院都不能越過初級的“三A”評價,直接參與高級的省定評審標準。
期盼醫師多點執業早日落地
醫師多點執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也是比較容易實施的項目,在我國醫改全線提速的今天,民營醫院期盼醫師多點執業早日落地。
醫師多點執業的好處很多,最直接、最明顯的有六個方面:一是醫師多點執業能直接影響和規范民營醫院的診療行為,起到政府對民營醫院監管的作用,能把公立醫院的質量和誠信傳遞給民營醫院,提高民營醫院的整體水平。二是直接改變或緩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四面八方的患者集中到一個醫院去排隊掛號,病人勞神費力,對醫院未必是好事,掛不上號,住不了院,會引發其他問題,還會給醫院的正常秩序造成影響。三是醫師多點執業能有力推動民營醫院的發展,民營醫院發展了又會激發公立醫院深化改革,二者互為引擎,互為動力,共同發展。四是醫師多點執業有利于建設和諧醫院、平安醫院。把集中在一個醫院診斷的病人分散到多個地方,氛圍平和了,相對減少了病人人數,增加了診療時間,對病情的分析判斷更準確了,醫師本人的壓力也相對減輕了,醫患糾紛也就減少了,醫生多聽病人說幾句,醫生給病人多說幾句,溝通到位了,形成矛盾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五是醫師多點執業有利于追求個人品牌,提高醫療效果。一個醫師,特別是一個高級醫師到一個新的醫院坐診,他首先要考慮自己的形象、業務水平、治療效果、名實相符的聲譽。所以,對自己的要求會比在原來醫院還高,他的影響擴大了,品牌質量也提高了。六是醫師多點執業能讓更多的病人享受到高級的診療,任何一個名醫都是無數個病人成全的。所以,名醫要更多回饋社會,為病人服務。總之,這是一項便于實行的好事,應當盡快落實。醫師多點執業可能會減少公立醫院的病源,公立醫院因此而減少的收入,理當政府補充。公立醫院應弱化經濟效益,回歸公益性質,在深化醫改的大好形勢下,公立醫院也有個找準位子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