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醫療",改為"醫療+互聯網",一襲灰色長裙搭配湖蘭色絲巾,東軟望海總裁段成卉在6月13日上午舉行的2015中華醫院信息網絡大會(CHINC2015)海峽兩岸院長分論壇上,臨時將演講題目做了一點修改,發表"醫療+互聯網的際遇與挑戰"主旨演講。
段成卉的演講被安排在眾多知名醫院院長發言之中。作為全場唯一的女性演講者,她的觀點振聾發聵。現場數百名觀眾對于這位致力醫療行業信息化十多年的女性企業家波瀾不驚的言語中迸射出的思想火花,不時報以經久不息的掌聲。
"互聯網 醫療"是今年CHINC2015大會最受關注的熱點。無論是展區還是各個分會場,大家都在談互聯網醫療在做什么,摩拳擦掌、熱鬧非凡。段成卉的演講,則從一名醫者特別是醫院管理的角度,客觀冷靜地剖析互聯網真正能為醫療領域帶來什么,無疑是要給這股"高燒"帶來了溫和地降溫。
互聯網來了,能給我們的醫療真正帶來什么?以下是本網記錄的段成卉總裁演講實錄:
我接受了8年的醫學專業訓練,從事醫療IT行業十幾年。面對今天熱火朝天的"互聯網 醫療",我在這里談這個話題,更多的是飽含一份對醫學的尊重。
我今天講的是"醫療互聯網",這和"互聯網醫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的建議是,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快速開放特質,在觸碰醫療領域時應該切記四個字:稍安勿躁。
一
縱觀全球,醫療服務市場均是一個典型的供方主導的市場,誰掌握優質稀缺的醫療資源,誰就是主導者。毫無疑問,在中國,公立的大醫院和地方性中心醫院是這個市場的核心組織。所以,任何的商業模式或新技術想顛覆醫療顛覆醫生,想革醫院的"命",我認為沒有科學性可言。
不管在中國還是全世界,醫院作為一個協同服務組織,高效地運轉管理、培養訓練好的醫生、發展應用新醫藥技術是永遠不變的主題,這不是簡單依靠單一技術和資本之力就能妄談顛覆的。我們更加要重視的是醫療服務本身,它不但是自然科學,也是人文學,因為機器無法取代人,就像網戀還是抵不住人們想要hand in hand。將互聯網所具備的快速、開放、透明、分享的特質引入醫療,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優化有限的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幫助醫院更好地提升管理,幫助醫生更有效地服務于病人。這才是一個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且只有這個思維方式,才能長久地把火熱創新的互聯網和冷靜嚴謹的醫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互聯網如何讓醫療資源更強大這件事,是HIT人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現在網上掛號之類的企業估值也被BAT級的公司炒得很高,也許他們認為這樣就進入了醫療,抓住了C端。支付寶進醫院,也讓個別醫院感覺搭上了互聯網的"味道"。但只要是對中國的醫療環境了解的人都明白,掛號和網絡支付,根本就不是中國醫改和醫療服務的關鍵問題。以某院長的話講,這些"只是微改善",只是讓就醫有序化,讓就醫體驗有所改善。
某投資界的名人說,醫療服務的革命即將從我們開拓了一個像滴滴打車這樣的企業開始。但是大家想想,培養一個成熟醫生和培訓一個合格司機有多大的時間與成本差距。真正好的醫生不多,太多優秀的年輕人不愿意做醫生,這事是有多少家掛號網、多方便的支付方式都解決不了的。我們的問題是: 如何讓好醫生復制出更多的好醫生,如何讓好醫生的知識得到更大的傳播,如何讓好醫生們看他們該看的病,如何讓好醫生更快速地診療病人而且成本更低。
這才是互聯網世界應該給醫療界的帶來的最大幫助。
二
中國正在進行的新醫改,本質就是一場衛生經濟的革命,以吸引社會資源、提高資源效率為重大改革背景,重新洗牌規劃利益鏈,公立醫院就是這一利益鏈的橋頭堡。并不是因為我做了12年的醫療成本而這樣說。現在整個社會對醫院評價和支付體系離不開成本這一關鍵要素。追求以最合理的成本資源、最合理的診療方案看病將成為這一利益鏈終極持久的競爭規則。互聯網在幫助醫院有效降低采購成本和診療成本方面將大有作為,這可能是我們說的真正的醫療互聯網思維。
現在要搞醫藥分家,但我認為今天或者未來,醫藥不可能分家。醫院那么多的住院病人每天都要做各種的治療,這和藥品怎么分家?醫院沒有藥房了,急診室怎么辦?手術室和ICU怎么辦?醫院藥價虛高,醫生拿回扣并不是醫藥分家就能解決的。如果把采購權放回醫院,醫院有能力比任何中間商更有優勢讓藥價降下來。互聯網能做的是什么?為醫院搭建見自己的采購和公開溢價平臺,實現線下自動補貨,線上公開競價。
醫院藥價降低是制度政策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更不是醫院自身管理的問題。當然,互聯網也不是"解藥"。如果我們把醫生的處方放在互聯網上,到了第三方平臺,所有聯網的藥店都可以看到。這就勢必涉及法律層面的問題,醫囑處方本身是病人病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電子病歷的擁有權是病人,誰有權利使用和傳播病人的信息?互聯網的世界是神奇的,也是詭異的,需要謹慎。另外,對于買處方藥的需求,我們應該自問或問問患者,看完病直接在醫院拿藥是不是最方便?醫院的藥還算是不是最放心安全的?政府對公立醫院藥品的監管持續了幾十年才到了今天這樣的治理水平,如果醫院藥房都取消了,把成千上萬的藥品搬到互聯網上交易,政府的監管能力能及時覆蓋到嗎?
最好的辦法是,采購權能交回給醫院,醫院使用電子商務平臺公開透明化采購,同業也借鑒監督。這樣大部分的用藥還是在醫院,病人就醫后直接取藥,醫生大處方仍然由院內監管。HIT服務商應該對服務生命同樣保有一顆謙卑之心,更多的是思考創造如何讓先進的信息技術好好地服務醫院、醫生,站對位置很重要。
三
中國醫療領域的重大突破,將來源于社保總額付費、單病種新政與商業保險的大舉發展。
今天在座的CIO和院長們,確實要在醫院新一代管理內涵和模式中研究如何與社會保障、商業保險有機協作。這才是無法顛覆的必然趨勢。不過,這個話題今天沒有辦法在這展開。
所有關于互聯網醫療的炒作,都知道醫院的資源是醫生,都忽悠醫院把圍墻全部打開,把醫生放到網上。有的忽悠醫生在網絡上開展輕問診,宣稱有幾十萬的醫生在線。實際上輕問診代替不了就醫,病人真需要的大部分醫生確實沒有時間在網上做問診,這解決不了看病難的問題。
我想和院長們建議的是,積極應用互聯網和云技術,建立醫生尤其是主治醫生和患者之間院前院后的服務模式。這不是推倒院墻,而是要打開前門后門。墻還是必要的,醫生的多點職業可以轉化成線下線上。醫院應該建設一個交互平臺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與聯盟醫院間的交互,讓你的病人在出院后能和主治醫保持緊密的聯系,讓你的病人在醫生的安排下分級診療。這種模式完全可以通過我們醫院的內部信息系統延伸到外部網絡來實現。寧波市政府建設的云醫院是個示范。
另外,不要過分炒作醫生多點執業或簡單理解B to C。這里面涉及到醫療服務特性,還有法律和安全性的問題。西醫發展到現在,從三級臨床分科又回歸到協同醫療,從預防到治療,從檢查、診斷到手術、麻醉、護理康復,我們更加強調這是診療協作。現在國家政策搞放開多點執業,有些人誤認為醫生應該拎包袱自己干。遺憾的是,這只適用于家庭醫生和全科診所。從醫學自身的發展規律看,現在已經是協同醫療、團隊組合的時代了。所以,互聯網首先應該幫助醫院實現診療協同,第二是幫助院前院中院后更好地協作。
四
積極地看,互聯網信息技術所帶動的快速、分享、透明、公平的特質,必將會對中國醫改這場深遠的利益變革,產生不可估量的推波助瀾效應。比如,望海正在和四川華西醫院、北京東城區衛計委試點醫院藥品、設備和材料的內部自動補貨和外部溢價平臺,對供應商實現全供應鏈管理。目前醫院大部分資產還不能自主采購,只能從公開競價開始,但這已開啟了撬動利益鏈的一步。
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效益:black box 是可以被打開的。而且是,醫院主動開啟,陽光運營,公平競爭,才是行業的長治久安之舉。所以醫院不要把采購權、醫生資源、患者資源,通通開放到商業社會。這里面首先是法律的問題,其次是資源的競爭、利益的競爭。哪個公立醫院不都要面臨發工資、漲獎金、買設備、蓋房子、還貸款的困局嗎?!互聯網僅僅是工具,可以被任何人所用所服務。
五
這屆的會展,大數據很熱,互聯網 很熱。但是,可以肯定,中國醫療大數據之路還很漫長,因為醫療信息的標準化之路還很漫長。來這個盛會,根據我的學習和觀察,講標準化和基礎數據建設的專題專場沒那么多關注,新概念、新商業模式贏得熱情。在炒作醫療大數據的今天,我們早早晚晚不得不面對:大數據從哪里來?怎么來?來些什么數?給誰用?怎么用?這樣看來,中國"傳統"的醫療軟件企業沒out。
東軟望海專注醫療成本核算這件小事已經12年。12年后的今天,我們才心懷忐忑、如履薄冰地告訴大家,明年望海將與專家合作,發布基于幾百家醫院的成本數據報告。我們做了12年,會同國內衛生經濟屆的專家智庫醞釀了很多年,很清楚這只是醫療大數據的冰山一角,但就此在國內有這樣數據基礎的企業,也僅有望海一家。所以,各位CIO不要被大數據的概念所迷惑,醫院的信息化基礎覆蓋、數據質量、業務銜接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離醫療大數據的世界還很遠。
最后我想與同道們分享我的看法,來結束今天的演講:醫療互聯網的時代,將屬于有根基的企業--這些根基是客戶、是數據、是業務流、是時間。醫療行業是需要足夠的積蓄和責任的道場,唯有專心滋養醫院、滋養醫生,惠及患者和百姓健康,才能滋養我們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