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資陽市民李先生在掛號網上預約到了成都軍區總醫院普通外科醫生湯禮軍的門診號。“早知道這上面能約號,我就不用那么焦頭爛額了。”患有胰腺炎的他,病情總是反復,住得遠掛號不方便,電話又常常掛不上號。而在掛號網上,他不僅可以掛到湯禮軍的號,甚至能夠根據病癥選擇一個胰腺方面專家團隊的服務,并在手機上和專家視頻交流,這對于住在資陽的李先生來說太方便了,就醫不難,健康有道——這就是掛號網的價值觀。
生了病找誰看打造就醫指南
“看病難的核心癥結有兩個,一是供需信息不對稱,二是醫療資源的運用不均衡。”8月5日,掛號網(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張曉春表示,掛號網之所以協辦華西都市報(華西傳媒集群WMG)主辦的第三屆“榜樣中國·我心目中的名醫”暨四川省首屆“尋找基層好醫生”大型公益評選活動,就是看中了活動的宗旨:和諧醫患關系、給患者提供權威的就醫指南。這一點,正在改變著第一種核心癥結,和掛號網不謀而合。
主攻核心癥結,掛號網希望解決患者“剛需”。未來,患者生了病,是什么病、找哪個科室、這個科室哪些醫生對這個病最有發言權……打開掛號網,找到相應的專家團隊,就能夠得到答案。
互聯網分診臺專家團隊服務
在張曉春看來,在解決看病難的第二個核心癥結的問題上,互聯網正在發揮著前所未有的能量。“互聯網在診間能夠找到的機會不多,但是在診前診后,適合線上的機會特別多。”
掛號網一直在探索診前充分利用信息溝通,建立“專家團隊”。一個專家的號掛不到,患者可以掛這個專家團隊中另外一個醫生的號,看病時仍舊能夠享受這名專家整個團隊的高水平服務。小病,團隊里的基層醫生就能夠搞定,確實是疑難雜癥的,可以通過團隊中的綠色通道去找專家。“這種跨地區同病種的專家團隊,其實也是分級診療下的一種探索與創新。”
這樣的好處是,信息充分溝通后,醫患得到更好的匹配,患者“幾分鐘的門診時間”不會被占用,也不需要通過重復排隊、掛號、門診來解決問題。
就好醫看好病復診不再跑路
找對醫生、掛上號、就好醫、看好病,這是患者們就醫的4大環節。“就好醫并不等于看好病。”張曉春說,患者就診后,醫生和患者就建立了面診關系,醫生也了解了病人的基本情況。掛號網的APP“微醫”,除了“用戶版”還有“醫生版”,讓醫生可以管理患者。復診前,患者去社區醫院做個檢查,把結果告訴醫生,醫生再決定患者是否需要“再跑一次醫院”。
截至目前,掛號網已經服務了2億人次,范圍覆蓋24個省,合作的醫院有近1500家。今年,掛號網在四川地區合作的三級醫院將達到5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