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各類互聯網應用開始搶占移動手機終端應用商店時,“資源”與“用戶”就已成為各家互聯網開發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用戶基數”對其如同“咽喉”一般,是其生命線延伸下去的重要指標。但筆者從前段時間流行的“臉萌”、“足跡”這類一夜爆紅,擁有無數“粉絲”但卻又火速降溫的超輕量級娛樂應用來看,“用戶”固然重要,但黏住用戶的手段,才是真正推動它們能夠持續推廣的源動力。
搶占市場,離不開的用戶才是最忠實的用戶
目前,對于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來說,“交通”+“醫療”是橫亙在人們頭上繞不開的兩座大山。于是“uber”“滴滴”“快的”“嘟嘟巴士”等等一系列打車軟件、接送應用迅速的在市場出現,在擁堵的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們在交通問題上迅速的開始接受,并挑選。當它們比拼著資本,比拼著優惠,用各種“出血鎮痛”的方式瘋狂的發展用戶時。另一塊市場,卻安靜的如一灘靜湖,偶有漣漪,卻無波浪,這就是“移動醫療”!
為什么“移動醫療”的市場發展遠遠比不上“交通”市場?就是因為既缺少一個“黏”字,還缺少一個“管”字。在移動端的app應用大多看到的是“運動養生”“孕嬰養生”之類,偶爾有像“春雨醫生”這類專注輕問診的app,在用戶認知度上也實在無法與那些“滴滴”“uber”相提并論。而在線上市場,單就“網絡醫院”這塊,目前市場上看到的,除了廣東二院的“網絡醫院”之外,幾乎很少再有看到新的競爭對手出現。但單純以患者回流作為其建設目的的“網絡醫院”耗費的成本過大、受到的局限更多,能否持續性的得到發展,還兩說。如果“網絡醫院”僅僅將目標放在患者的二次就診和引流上,那終究是沒有黏性的,用戶的市場終究會選擇可持久便捷的“輕醫院”模式。
移動醫療做“精”,還要做“全”!
新模式的開發,需要換位思考。做移動醫療涉及到的是健康問題,尤為重要。從患者的角度,醫院的角度復合式考慮,才能真正將互聯網醫療的窘境打破。筆者曾經多次去嘗試熟悉和了解互聯網醫療這塊領域,對多家此類開發應用的公司做過比較,其中也對“網絡醫院”和移動健康app做過一些測評。同時做“線上健康管理平臺”、移動端app“健康小屋”、“網絡醫院”以及“家庭醫生簽約模式”的科技類開發公司,目前只看到深圳佑康健康管理股份這一家公司在做這樣的事情。
單一性的專注某項功能,對患者及企業來說利弊共存。打個比方,患者走進一家實體醫院,從導醫到掛號再到分診臺,最后排隊就診,會是一個非常冗長繁雜的功能。一號難求,漫長的等待,最后卻極為短暫的就診過程,這是目前三甲或大型公立醫院存在的普遍現狀。那么如何打破這一現狀呢?在線上平臺來講,預約掛號可以通過“掛號網”實現,在線手機“輕問診”可以通過“春雨醫生”來實現,但要將“診前+診中+診后”統一起來,它們的功能明顯后力不足。在小病來說,患者可以手機端尋求幫助。去實體醫院,又需要通過另一個平臺或移動端應用實現。操作反復,就培養用戶的忠誠度來說,這樣的方式明顯欠缺過甚。那么既做“精”又做全,必然是今后做互聯網醫療必須正視的問題。
什么都做,什么都做好。難,但并非不能實現。
上文提到的深圳佑康,目前在線上平臺擁有“佑康健康管理平臺”,在手機移動端有“健康小屋”app,在協助實體醫院上,擁有開發完成的“網絡醫院”,在服務模式上來說,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模式,來打通患者便捷問醫的壁壘。
這可能是什么都在做的“典型”,但如何做好,怎么樣做,需要來關注。首先,佑康將四個層面的通道打通,在平臺,app,網絡醫院模式上均可以實現預約掛號,診前導醫,在線視頻或文字問診。將患者的健康問題,放到觸手可及的位置。在平臺層面,這樣的通道模式可以通過單一身份認證來實現,通過云端記錄上傳,患者可以及時的記錄,而通過平臺的簽約醫生可以及時監測到患者用戶的情況,提出健康建議。app層面,簡單便捷的預約掛號模式+疾病自查功能+尋醫問診功能結合,可融性的并聯模式專注患者的便捷。“網絡醫院”層面,降低醫院的建設成本,既可以幫助患者便捷就醫,于醫院而言,在增加醫院盈利通道的同時,幫助患者二次回流。患者可以尋找熟悉的線下醫生。醫生可以線上輔助患者管理病情。對向的溝通,降低了時間成本,卻提高了就醫過程中患者的滿意度。
當然,佑康目前開發的功能模塊并不局限于這幾點,做“精”做“全”只是佑康目前在互聯網醫療布局的開端,在目前上線的幾項基礎業務上看,已經完成。同時在醫院,醫生的資開發上,佑康已經簽約近千家醫院,擁有上萬名醫生入駐。這無疑是在資源層面上的市場先機搶占。
互聯網醫療:需要百花齊放還是只花獨綻?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并不需要五到十年這樣的公認迭代過程。或許在未來的3-5年內,就會有大批的擁有競爭力的科技類開發公司進入,或許它們會留下,或許它們會離開。對患者而言,這是福音,大時代總會到來,互聯網醫療百花齊放的那一天,并不遙遠,只花獨綻的那一時也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