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社區首診”深入人心
“社區醫院有很多,但醫生水平不高,我們看病還是愿意去大醫院。”近日,部分市民撥打本報熱線,反映南昌社區醫療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據了解,南昌社區衛生服務已覆蓋了95%以上的城市社區居民。目前,南昌正在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逐步形成急慢分治、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
部分社區醫院冷冷清清
8月5日至8月7日上午10點左右,記者連續來到西湖區團結路某街道社區醫院,只見醫院科室索引牌上標明該醫院設有全科診室、搶救室、注射輸液室、觀察室、藥房和心電圖室等科室。走進醫院內部,整個醫院有五六個隔間,而醫護人員加上病人一共才三四個人,顯得有些冷清。
“總感覺社區全科醫生水平不行,是‘萬金油’醫生,加上社區沒有大型醫療設備, 我們還是愿意到大醫院去。”在東湖區三經路某小區,剛在社區衛生服務站換了燙傷藥的舒大爺對記者說。“無論大病小病,我都愿意去大醫院,雖然排隊等待要好長時間,但我還是信任大醫院的醫生。”市民徐女士如是說。
“我們這里春天來看病的人多一點,現在高溫天氣病人比較少,來這里的病人一般是量血壓的老年人。”紅谷灘新區沙井街道某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全科醫生告訴記者,其實市民對社區全科醫生有點偏見,“全科醫生不同于過去的‘赤腳醫生’,全科醫生了解的專業知識更綜合,臨床技能更全面,一般小病到社區找全科醫生沒問題。”
南昌正在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
部分市民大病小病都不愿去社區醫院,如何改變這個局面?記者從市衛計委了解到,南昌正在著手提高社區醫療服務能力。
按照國家規定和醫療需求制定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南昌將進一步明確全市范圍內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和布局,科學規劃不同類別醫療機構的功能、規模、布局和服務銜接機制。南昌還將加大全科醫生的培養速度,引導全科醫生以多種方式到基層執業,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逐步建立起充滿生機活力的全科(家庭)醫生制度,滿足市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此外,南昌將通過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進而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使更多的患者愿意在基層就診,逐步形成急慢分治、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分級診療模式,簡單地來說就是‘小病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小病通過社區醫生進行內部‘消化’,社區醫院看不了再轉診到上級醫院。目前,南昌正在完善并推廣分級診療模式,化解普通門診‘大醫院扎堆,小醫院冷清’的尷尬。”市衛計委李處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