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不少互聯網醫療企業默默退出市場時,深圳“互聯網+醫療”卻大放異彩,正在改變深圳人的就醫方式,緩解深圳看病難的困境。昨日,衛計委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就醫160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半深圳人通過網絡來預約掛號,而網絡預約掛號,使得排隊的人數和時間都大大減少。
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
退出市場
互聯網醫療一直是互聯網市場的熱點,據調查,2014年至2015年之間,在全國范圍內,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呈井噴式發展狀態,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8.4億元,業內預計,2015年從事醫療O2O領域的企業將達到42.3億元。
但最近,網上熱傳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最新陣亡名單》中,記者留意到,從去年到今年,有部分醫療O2O企業默默退出市場,“陣亡”企業大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經營項目涉及健康、整形、器械、睡眠、醫患信息對接等多個領域。
對于這些企業的倒下,有互聯網專家給出意見,“陣亡”企業多以健康管理為主,從事該領域的企業較多,不利于形成競爭優勢,一旦沒有巨頭注資,很容易被行業淘汰。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些企業缺乏用戶基礎,用戶和企業之間沒有粘連度。
深圳日均網絡掛號
超4萬人次
就在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陣亡”的同時,深圳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卻獲得市民的認同,正在改變市民的就醫習慣。
根據深圳市醫學信息中心的數據,就醫160掛號數量占深圳預約掛號總量的八成以上。該平臺數據顯示,平均每天超過4萬人次通過就醫160平臺完成網絡預約掛號。而深圳每天就診人次在十萬左右,用網絡預約掛號的市民已接近半數。放眼全國,北京市衛計委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日均掛號量為1.9萬,上海預約掛號統一平臺為2.6萬,廣州預約掛號統一平臺日均掛號量不到1萬。而深圳日均網絡掛號超4萬人次,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互聯網+醫療”模式
獲關注
除了網絡預約掛號,深圳也有醫院已經實現了“診中支付”。今年6月,深圳市兒童醫院攜手就醫160打造了首個“網上醫院”。在深圳市兒童醫院,從預約掛號到診中支付、查看檢查報告、點評醫生等,都被整合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用戶點擊手機屏幕即可輕松獲取。僅7月份,兒童醫院微信增加近6萬個粉絲,預約掛號訂單高達13萬單,診中支付超8000次。“網上醫院”讓患者就醫體驗大大提升。據統計,在掛號、支付、查看報告單等環節“上網”后,記者了解到,兒童醫院實施網上醫院后,患者人均就診時間節省了近4小時,從平均耗時295分鐘縮短到65分鐘。
有互聯網專家認為,深圳市民之所以更習慣通過網絡預約掛號就診,一方面因為早在2012年,深圳市衛計委便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絡預約掛號統一平臺;另一方面,作為移民城市,深圳年輕人多,更容易接受和嘗試新事物,使用網絡服務的意愿更強。
在今年8月份的2015中國衛生信息技術交流大會上,深圳“互聯網+醫療”受到全國衛生系統的廣泛關注。就醫160 CEO 羅寧政認為,“網上醫院”包含了三個關鍵詞,即連接、運營與用戶體驗。所謂“連接”,就是按照互聯網方式、思維,用互聯網平臺快速連接醫院、醫生、患者三方,連接之后,還要通過持續運營,形成閉環,既提高醫院、醫生的運營和工作效率,又幫助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
專家認為,深圳模式體現在“集中管理”、“免費”與“可持續發展”三方面。“集中管理”指的是政府與互聯網平臺合作,進行城市級資源整合,對醫療數據進行集中管理,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方便監管;“免費”,則是指互聯網開放平臺,向醫院、醫生、患者三方提供免費服務;“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在增強醫院、醫生、患者三方用戶體驗的同時,平臺同時能夠持續發展。有專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盡快總結,在全國推廣“深圳模式”,通過新技術、新思維解決“看病難”。
據了解,通過打造平臺,就醫160在深圳已經達到盈虧平衡。而盈利模式則是通過智能設備廠商、保險等第三方機構合作來實現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