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是“野蠻人的入侵”?
移動醫療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世界。當投資人和創業者越來越熱火沸騰之時,政府、醫院,卻開始冷若冰霜。馬云放言,”三十年后,讓醫生失業“,引起一大波傳統醫療人的不滿,行業內的院長醫生們紛紛開始將移動醫療稱之為”野蠻人的入侵“。這樣爭鋒相對的火爆戰場,在許多醫療院長大會、研討會中不斷上演。
你總可以見到幾個院長對移動醫療創業的”小朋友”大放狠話,”我在醫療幾十年的經驗告訴你,就憑你們加上所謂“互聯網+”就想顛覆我們這個傳統又專業的行業,我們有大批的醫師和患者,你們有什么?只知道燒錢撈醫生或患者用戶!省省吧!”
這些醫療大佬苦口婆心的背后,除了某些確實說中不少移動醫療創業者的心坎,然而探究真正的背后(扣除對移動醫療看不懂也不想理解的一幫人),卻可能是出于長久以來這塊大蛋糕都被既得利益者獨享,今天你們這些移動醫療公司突然跳出來說要跟我一起做大餅,自然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其中,還是有不少看中互聯網趨勢的醫院大佬,則是一邊潑冷水,一邊打著醫院也需要”移動醫療”的大旗,將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鋪設到醫院的信息技術系統上。例如使用PDA或其他移動設備完成查房,讓醫療信息能在各大醫院的系統間的快速流轉,或讓醫院的個別數據與微信、支付寶等互聯網支付平臺完成對接。
僅花半年!移動醫療用戶覆蓋率增208%完勝所有O2O領域
但即便擁有高大上的醫院信息技術系統,真能解決醫療最核心的”人”的問題嗎?光從過去半年內移動醫療的用戶覆蓋量以208%的增速,笑傲O2O的各領域(如金融、餐飲、旅游、出行等),不難發現用戶(醫生或是患者)對于光是換上冷冰冰的國王新衣,顯然投下了反對票。從用戶的增速數據可以反映出他們把更多的希望投射在移動醫療對于整個醫療行業的改變上。
移動醫療來勢兇!分食傳統醫療千億美金大餅
除此之外,來看幾項趨勢就知道這些院長們真正心慌的主要原因。過去三年移動醫療僅僅只是On line的線上一些醫療知識、養生資訊的入口。但從2014年開始,各家移動醫療無不卯足全力,火力全開。以往的Off line開始向On line延展開來,透過移動端切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醫生的工作流程,如醫藥電商、線上問診、各大醫院門診掛號服務等形成o2o模式的雛形,牽動的是幾千億美金現金流的肥沃月灣。
然而,移動醫療的算盤不打算只停留在線上資源的整合。以春雨、好大夫、平安好醫生為例,打算整合為線上線下的醫療服務的閉環,病患在線上進行問診導診、掛號預約后,馬上就能到線下診所進行檢驗、病情跟蹤、診療數據的線上儲存和共享。面向醫生端的杏樹林則通過診療圈和云學院的功能,給予基層醫生更大的向上提升。這樣一來,將完全打破醫療的既有窠臼,把醫療資源大大釋放出來,也激發出醫生的能動性,真正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根據《TalkingData2015年移動醫療行業數據報告》的統計,現在移動醫療的用戶約為0.9億,但放眼我國全年的醫療就診總人次就高達70億。醫療市場的滿山金礦,移動醫療顯然只挖到一茶匙,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對用戶太漠視!出租車服務的反動延燒到傳統醫療界
不僅如此,除了長期以來的”看病難”的問題,移動醫療真正向傳統醫療體系叫板的,是對整個醫療體制對用戶的漠視(不管是醫生或是患者)。你可以想像為什么專車行業現在如此火爆?因為過去乘客在既有的出行選擇當中,被迫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只得選擇出租車的服務。但面對的往往是出租車粗暴的服務、拒載、打不到車等諸多苦不堪言的情形。因此當專車一推出,親切的服務、低廉的價格(甚至比出租車還便宜)、一定打得上車、可以藉由評價來淘汰不合適的惡劣師傅,馬上贏來市場上一片叫好,甚至即便出租車師傅集體抗議,但客戶心中早就有譜,寧可繼續接受踩在法規邊緣的專車服務,也不愿去啃過去的爛雞腿。
在醫療行業同樣如此,移動醫療服務的是以”人”為中心出發的核心目標。無論他是醫生、患者或醫護人士,都能從既有的醫療環節或醫療體制中受惠。以醫生為例,除了副高階層以上的醫生外,這群以往在醫療體制下無人關心的”底層勞工”,他的科研、工作效率、病患關系、患者管理、收入、自我成長、同行討論或社交等需要,每一項備受各家移動醫療產品的追捧。因為唯有這些”人”被照顧好,整個醫療體制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別搶我的蛋糕!”移動醫療與傳統醫療的競爭開打!
當丁香醫生、杏樹林等醫療的垂直企業開始從pc端延續到移動端戰場,傳統藥企和BAT更是積極向移動端搶灘發力。另外,一股第三方以自由職業的醫生集團勢力正悄然崛起。不止崛起,甚至開始與杏樹林等垂直醫療的互聯網企業攜手出擊。在不久的將來,移動醫療與傳統醫療的行業競爭只會加劇。
你會發現,院長們,只會更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