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年內,羅湖老百姓的健康管理“獲得感”將明顯增強——足不出戶可以享受到網絡藥師、健康管理師的全方位跟蹤服務;到家門口的一個普通社康門診看病,接診的很可能是一位從國外被高薪聘請來的高水平全科醫生,小病直接在社康解決。
到醫院去看病也會輕松許多——檢查結果被送到診斷中心,為你閱片的可能是遠在大洋彼岸的一位影像專家,而中心出具的檢查結果轄區各家醫院都承認;重癥患者要看專家,國內外頂尖專家資源可通過遠程診療系統獲取,病人不用“折騰”到廣州、北京。
20日,羅湖醫院集團正式掛牌,整合轄區6家公立醫院、35家社康中心和9個資源管理中心。
醞釀1年多的羅湖醫改方案也全面推出:包括資產重組資源共享,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實現“管辦分開”、走專家治院道路、探索建立總額預付包干機制推動醫療醫保改革聯動;改革行政補助政策、取消公立醫院人員編制,實行全員聘任和崗位工資制度。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以居民健康為核心加強社區衛生”的設計,是深圳市羅湖區醫療改革的一大特色。改革的重心之一,是大力提升社康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辦出“老百姓家門口的醫院”和“最具人文關懷的醫院”。
“羅湖模式”也被國家、省和深圳市衛計部門寄予厚望。“探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合理的醫療組織方式及運行機制。”國家衛計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洪偉認為,羅湖醫改是“為中國的醫改探索新路”。
實現醫療資源利用最大化將投入的重點放在基層醫療
“醫院集團成立后,各家醫院資源被打通,集團下設的幾大中心可統一提供專業影響診斷、醫學檢驗,醫生可以無后顧之憂地服務病人。”羅湖區中醫院內科醫生林海對醫改很期待,“各家醫院今后發展各有側重,也有利于專業水平的提升。”
將羅湖區的6家區屬醫院并成唯一法人的公立醫院集團,設立財務管理、物流配送、影響診斷等九大中心,羅湖期望通過錯位配置醫院集團各醫療機構之間的功能,推進統一的運營管理和基本醫療服務標準,實現轄區醫院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分級診療、結果互認的目標。
“以前各家醫院五臟俱全,但都不強。”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說,除了充分整合利用轄區醫療資源,更好地滿足居民健康需求,這樣的架構設計還可以降低成本,“一個物流配送中心的運行可帶來上百個人員的人力成本節約。”
在他的設想中,這些省下的成本將用于對基層醫療的投入。“社康中心的強化是改革的重要任務,以前投入都在專科建設上,今后要把投入重點放到基層醫療去。”孫喜琢透露,羅湖今后將從國外、國內高薪聘請全科醫生,“讓老百姓信任并依賴全科醫生。”
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探索建立總額預付包干機制
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性,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是醫改的重要目標。對此,羅湖醫改的“路徑設計”主要有兩點:
1、將建立政府對公立醫院新的補償機制。對于醫院承擔的基本醫療服務,采取“以事定費”方式核補,與醫院職位的基本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和滿意度掛鉤,對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則采取“購買服務”或“專項補助”方式補核,保證對公立醫院的投入。
2、醫保總額預付包干機制。現在病人醫保花得越多,醫院效益越好,難免出現過度醫療。根據方案,凡在羅湖區居住滿1年及以上參保居民發生的全部住院和門(急)診,符合醫療保險基金審核結算的總金額納入總額預付管理。總額預付支付方式堅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結余。
此外,集團還與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保局協商確定總額控制目標,建立“結余留用、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醫療保險基金管理。羅湖期望通過這一舉措,實現規范醫療服務行為、避免資源浪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目的。
“醫療機構將改變過去讓病人多花錢的做法,1元錢可以解決的病,決不讓病人花100元。”孫喜琢說。
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變編制管理為全員聘任制
患者的就醫感受很大程度取決于醫務人員的表現,醫改能否成功也與能否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密切相關。在羅湖的醫改中,“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成為又一重要內容。
根據深圳全市人事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羅湖將變公立醫院編制管理為全員聘用制,并取消醫院行政級別和院領導職數,打破公立醫院行政職務、專業技術職務終身制,建立以評聘分開為核心的職稱聘任體系,建立以工作量和質量、滿意度為核心的分配機制。
“一個醫生是中級職稱,做了高級職稱的工作并讓患者滿意,就能拿高級職稱的薪酬。老百姓有切身感受,他們會選擇身邊最好的醫生。被百姓選擇得越多,醫生薪酬越高。”在孫喜琢看來,這樣的制度設計會給醫務人員更大壓力,也會使有水平、有能力的醫生脫穎而出。
羅湖的醫改依賴于國家、省和深圳醫改的大環境。目前深圳已經提出將在全市范圍打破醫務人員“吃大鍋飯”的現狀、全面推行全員聘任制的改革舉措,“羅湖只是提前半年開始探索。”
在廣東省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駱文智看來,作為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深圳這些年為廣東乃至全國創造了很多新鮮經驗,而羅湖區公立醫院改革邁出了堅實一步。他期待羅湖能走出一條醫改新路子,為廣東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創造更多可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