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松綁”社會辦醫
日前,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任務》)。《任務》指出了今年醫改的7方面重點工作任務,分別是: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健全全民醫保體系;大力發展社會辦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統籌推進各項配套改革。
“2015年是醫改政策落地的關鍵年,多年來醫改難點是公立醫院,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社會辦醫,培養出一批公立醫院的替代品,社會辦醫真正普及之后,在藥品等領域會迎來新一輪的改革。”圣光醫藥副總裁張軒表示。
《任務》指出,今年河南省將加大社會辦醫各項政策落實力度。各地在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時,要為社會辦醫留出足夠空間;明確社會辦醫的重點領域;規劃社會資本辦醫的數量、類別和分布并向社會公布。
另外還將在土地、投融資、價格、財稅等方面給予扶持,切實保障社會辦醫在醫保定點、職稱評定、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科研立項等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進一步下放審批權限,清理妨礙社會辦醫發展的不合理規定。
事實上,河南省將推行的醫改落實政策和6月國務院提出的促社會辦醫健康發展的五大舉措是一脈相承的。五大舉措包括:一、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地點等限制。二、支持通過股權、項目融資等籌集社會辦醫資金;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三、探索以公建民營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面向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四、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范圍,職稱評定等享受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五、完善監管,建立退出機制等。這五大舉措,多被解讀為“松綁社會辦醫”的關鍵性變革。
另外,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來,有關社會辦醫的政策東風頻釋。3月30日,《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通知》提出“縣級原則上只設1個縣辦綜合性醫院和1個中醫院,其余的將會轉身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是引入社會資本共同經營”.
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非公立醫療機構,加快推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成規模、上水平發展。緊接著,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放寬社會資本準入。
資本“逐鹿”瞄準辦醫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非公立醫院有1.3萬個,占全國醫院總數的50%,床位數83.7萬張,占全國醫院床位總數的16.9%.不過,國內民營醫院80%為專科醫院,且病源不足,全年民營醫院門診量3.2億人次,僅占全國的10.8%,出院人數2000萬人次,占全國的13.3%.
可見,雖然民營醫院數量不少,但規模普遍較小,從門診看公立醫院占到市場90%.政策東風頻吹,“松綁”社會辦醫,醫療市場大門正逐漸向各路資本敞開。
記者梳理發現,近日A股市場多家上市藥企加速布局社會辦醫步伐。民營醫院先行者復星醫藥近日披露,其全資子公司上海醫誠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玉林市醫療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出資成立玉林市醫療集團有限公司;譽衡藥業也于近日宣布斥資15億收購維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而后者擁有三家民營綜合醫院。
在河南,海王生物近日發布公告稱,擬以2.56億元收購河南東森49%股權,而后者已通過參股公司投資興建南陽市中心醫院新區醫院的建設項目,此舉將實現海王生物體系內投資興辦醫院第一單。
以“六味地黃丸”聞名的河南知名藥企宛西制藥早已開始布局“辦醫”市場。近幾年,中藥材價格一路飆升,中成藥已經成了制藥企業僅能維持生計不賺錢的產品。宛西制藥從2013年開始,通過收購、投資等方式在全國建立了多家民營醫療機構,仲景醫院、仲景大藥房、仲景國醫館陸續啟用,從漠河到河南、海南,宛西制藥已經成為集旅游、養老養生、醫療于一體的醫藥集團。
宛西制藥集團董事長孫耀志表示,“政府財力辦醫療不能滿足社會需要,調動民間資本做健康產業是大勢所趨”.
不僅股市上的產業資本向“辦醫”頻頻伸出橄欖枝,銀行業的信貸投放也在向辦醫傾斜。記者從河南銀監局獲悉,河南銀監局近日下發指導意見將多措并舉督促銀行業機構加大社會辦醫金融支持力度,如鼓勵銀行積極開發適合醫療機構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收費權質押、股權融資、融資租賃等多元化融資品種。
據了解,到7月末,全省銀行業機構對鄭州頤和醫院、新鄉宏力醫院等重點民營醫院以及同仁五官醫院等小微民營醫院發放信貸資金15.05億元,授信余額14.82億元,比年初增加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