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醫改以來,臺州市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扎實開展,基層衛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成效顯著。
但同時,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總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醫保政策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仍然存在,有待進一步完善。
8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了一場專題詢問會。在現場,市人大代表當起了考官,考生是市政府有關領導和相關管理部門,考卷主題是基層醫療衛生工作——
一問分級診療如何推進
加強醫保杠桿作用
改變傳統就醫習慣
下午3點,詢問會正式開始。
“城鄉居民醫保支付政策重住院、輕門診,不同等級醫院就醫,報銷差距太小,導致‘群眾看病無序性’加劇,達不到‘小病進基層,大病進醫院,康復到社區’的目標,對于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將如何解決?”人大代表發問。
另兩位人大代表,也提了與分級診療相關的問題。“一些人為了達到多報銷的目的,就到縣級住院,甚至是‘掛床住院’,小病大治,既增加農醫保支出,又擠占醫療資源,今后如何解決?”“實施分級診療后,遇到了哪些問題,短期原因有哪些,有何具體措施和保障制度?”
市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的回答是:2014年5月,原新農合管理職能由衛生部門移交到人力社保部門,實現職工醫保、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三項制度統一管理;2014年12月,在全市實現了醫保的城鄉統籌,將原來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為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
目前,門診報銷比例為45%,600元封頂;住院最高報75%,在縣級醫院與在基層醫療機構住院,報銷比例只有5%的差距。因差距太小,差別化報銷制度對分級診療起不到推動作用。從全省來看,杭州、寧波等6個地市,報銷比例的差距是5%,溫州、紹興等四個地市是5%至10%。
“目前,差別化報銷制度對推動分級診療的杠桿作用不明顯。下一步,我們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往基層醫療機構傾斜。一是拉開基層醫療機構與縣級醫院的報銷比例,盡量從5%擴大到10%;二是門診報銷比例計劃達到50%;三是控制總量。”據測算,門診報銷比例每提高5個百分點,全市基金支出增加3600萬元。
2014年,全市人均籌資水平為507元,2015年人均為597元,其中個人出195元,財政出402元。在繳費有限的前提下,管理部門將進一步考慮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適當調整比例。
市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分級診療工作目前全國還處于試點階段,臺州市高度重視,主動提前實施。2014年12月,臺州市在玉環縣、三門縣開展試點。2015年6月底,分級診療在全市全面鋪開,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轉診率低的問題。今年1月至7月,上轉住院7800人次,下轉衛生院住院240人次,門診3600人次。
分析效果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群眾長期養成有病到大醫院就醫的習慣,一時很難改變;縣級醫院床位緊張,上轉住院安置也存在困難,基層衛生院診療水平不高,群眾不愿意下轉;目前的醫保政策對分級診療起不了推動作用;四是目前信息化平臺建議、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等也剛啟動,加上上級醫院醫生工作忙碌,因此,雙向轉診率不高。
對此,下階段臺州市將著力抓好醫療資源配置和分級診療改革工作。“一是提升醫療資源總量;二是加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力度;三是努力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和質量,讓更多的病人下轉至基層;四是發揮醫保報銷政策的引導作用。”
二問信息化平臺如何搭建
市民健康信息統一
醫療資源上下互通
現場,一位人大代表詢問關于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問題。“目前,國家大力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希望通過實現信息共享,有效建立上下互通的轉診渠道,但目前臺州信息化總體水平不高,平臺也沒有搭建完善。請問臺州市衛生信息化平臺有哪些已經建成,接下去還要做哪些工作?”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介紹,近三年來,市縣兩級共投入1.1億元,用于搭建衛生信息化平臺。目前,部分縣市區已經聯網,如路橋、溫嶺,每天實時點擊,即可查看門診病人有多少,都在看什么病。到今年年底,全市能實現互聯互通。“可以說,在管理信息化上,臺州市在全國地方一級城市走在了前列。”
“但是,我們也在考慮:信息化還可以怎么做?如果今天我不是一個管理者,是一個普通市民,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化平臺?”該負責人提出,“是不是可以用一張市民卡去解決就診、結算、掛號等問題呢?”
管理部門的設想是,如果能把市民分散在各家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就診信息、健康檔案、體檢結果等統一到市民卡中,市民拿著卡不管到哪家醫院看病,都可以及時看到既往病史,意義更大。
“另一塊就是區域性診療中心的建設。我們為什么要建區域性影像、檢驗、病理中心,最終目的就是醫療資源上下互通,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得到快捷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三問人才隊伍如何建設
完善準入機制
提高現有人員的水平和待遇
根據調研結果,基層醫療機構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局,基層衛技人員總體水平偏低,初級職稱和無職稱者成為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主體。如黃巖、臨海、三門,初級職稱和無職稱人員分別占人員總數的75%、57%、65%.
“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留不住,導致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足。我想問,基層醫療人才建設的有效措施有哪些?”一位來自基層的人大代表問。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表示,這是臺州當前存在的比較大的問題,也是基層群眾不滿意的焦點問題。
他認為,加強基層人才力量,需要從三個方面去解決。“一是提高門檻,完善準入機制,提高對招用人員、特別是重要崗位人員的學歷和職稱要求,招收一批高素質人才去充實力量;二是提高現有人員的水平,通過業務培訓、進修學習等方法提升在職人員業務能力,同時要在優質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上做足文章;三是提高待遇,從我們前期的調研情況看,基層的好醫生為何留不住,是因為事業發展空間不夠大,待遇不夠高,只要省級、三甲、縣級醫院一挖人,他們就走。因此,要積極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加大對邊遠地區衛技人員的補貼力度等。”
關于醫療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一拋出,引起現場人大代表的不斷發問。
有人大代表疑惑:現行的績效工資制度,如何體現多勞多得,從而維護基層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計生委均認為,績效工資政策經過數次大的改革,調整結構比例,更加明確地體現了“多勞多得”的方向。
政策有了,關鍵要看如何運用。“如設立獎勵基金制度,收支結余提取分配,獎勵醫療衛生骨干,對于調動積極性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今年3月,我省提出醫生多點執業。有人大代表認為,這一新政可以打破“老百姓不愿意去基本醫療機構”的僵局。“目前臺州的實施情況如何?是否會進一步推動?打算如何推動?”代表拋出了三個連環問題。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說,醫生多點執業實施半年多來,呈現叫好不叫座的局面。“這是全省各地都面臨的困惑。”該負責人進一步分析,若要充分執行醫生多點執業,需要政府從上到下突破,打破人員身份,社會各項保障跟著個人走,才能形成大環境,讓優秀的醫生和醫療技術為整個社會享用。
四問藥物配送如何保障
加大宣傳力度
穩步有序推進
“目前,臺州市僅在部分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或部分基本藥物制度。在村級層面,‘以藥養醫’問題仍然突出。但如果在村級層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財政壓力又很大。請問,這個矛盾該如何解決,實現基本藥物制度的全覆蓋?”一位人大代表提問。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說,目前,臺州市采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的方式推行該制度,主要有三種模式——天臺、仙居實行區域內所有村衛生室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每個衛生室每年補助2至3萬元;臨海、溫嶺、玉環實行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對實施基本藥物零差價的衛生室經考核后給予一定的補助;其他縣(市、區)則實行既可配備基本藥物又可配備非基本藥物,政府沒有補助的模式。
該負責人表示,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零差價不能一刀切,要在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力求穩步推進,為百姓就醫提供更多的實惠。
另根據統計,截至2014年,臺州市慢性病患病人數約120萬人。慢病占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并占全市總患病人數、死亡人數、醫療費用的3個80%.市政府高度重視慢病防治工作,2011年在三門試點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和重型精神疾病等“三大慢病”基本藥物免費配送,2013年全市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市各級財政已累計投入4919.4萬元。
免費藥物配送政策實施后,經評估,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血壓和血糖控制情況有明顯改善,心腦血管急性事件報告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以往有所下降,同時,慢性病患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得到有效緩解,也緩解了醫患矛盾。
“對于這一塊工作,市政府將如何進一步辦好辦實,建立什么樣的保障機制呢?”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表示,在慢病防治工作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部分地方因實施不重視,政策未真正落實,發放的免費藥品種少、價格低廉等情況,滿足不了群眾需求。
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有關部門將繼續做精做細慢病管理,完善推進免費藥物配送工作——
第一,進一步規范配送工作,增加藥物品種,適當加大經費投入,提高藥品檔次,嘗試將其納入各地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報銷范圍,同時根據各地財政保障力度,提高主要慢性病門診或住院醫保政策報銷比例;第二,加大宣傳,提高各級衛生部門政策的落實和病人的治療依從性,使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重要的一點是,要讓老百姓認識到,并不是藥越貴越好。”
五問醫療急救如何普及
配置必要設備
納入地方課程推廣
在詢問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提問“醫療急救”.
“醫療急救對于保障生命健康作用積極,特別是當前,社會老齡化程度日趨嚴重,急救對象中60%是老年人。但是,基層醫療機構在這方面發揮作用不大,急救設備落后,醫生水平差,這方面應該如何加強?”
市衛生計生委表示,要確保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首先要在全社會普及急救知識,如心肺復蘇、人工呼吸等,特別是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急救知識要成為必須掌握的技能。
其次,要配好必要的設備。目前,天臺正作為試點開展“急救零距離”工程,即在中心鄉鎮配備救護車、擔架、設施,確保在第一時間救治輸送病人。“接下來打算在全市推廣。”
“那么,政府在普及急救知識方面,又有哪些具體的打算呢?”另一位人大代表追問。
市衛生計生委負責人回答,很多疾病在可防、可控的階段就需要做足措施,具體到急救,需要納入全員培訓范圍。對此,市政府亦有新的打算,即在全市中小學校以及各個階層的社會教育中,將生存教育納入地方課程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