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三級醫療機構的布局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扮演著居民健康的“守護人”.新醫改也一直注重“保基本,強基層”.6年以來,基層醫療衛生取得了哪些成績?小編用數據告訴你。
12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2009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啟動,補助為15元,到2014年,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人均補助37.7元。2015年,服務項目已經增加到了12類45項。
各個服務項目惠及群眾眾多:高血壓管理人數8628萬,糖尿病管理人數2419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人數315萬,老年人管理人數1.3億,居民健康檔案電子建檔率有65.8%,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達到了89.8%,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了90%。
95%以上的新農合參合率
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從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5年的500元,其中政府投資380元,個人120元。
2014年,住院實際報銷比達到54%,門診實際報銷55%,22種重大疾病的實際補償比達到70%左右。
通過新農合基金購買的大病保險,實際報銷比在基本補償的基礎上提高10——15個百分點。
90多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2009年以來,中央投入近600多億元支持4萬多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化解歷史債務。
2014年底,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7萬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8669個,服務站2.6萬個,鄉鎮衛生院3.7萬個,村衛生室64.5萬個,門診部(診所)20萬個,基本實現了每個街道有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鄉鎮有一所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一所衛生室的目標。
10億財政培養基層衛生人才
2009年以來,中央財政每年投入將近10億元為基層培養人才,基層衛生人員學歷結構和執業資質明顯改善。
鄉鎮衛生院技術人員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員比例從醫改前的22.5%,上升到45.6%。
村衛生室人員中具有執業醫生人員的占比從11.5%,提高到21.1%。
接近140萬的村衛生室從業人員有將近1/5是正規執業醫生,不光是赤腳醫生在為農民服務。
但同樣有不可護士的問題。
2009——2014年,全國衛生技術人員在增長167.6萬,其中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僅占16.8%;全國床位增加176.6萬張,基層醫療機構新增床位僅占13.8%。
86%村衛生室實施基藥制度
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86%的村衛生室已經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
93%的縣落實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常性的收支差額補助,各地均出臺了社區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編制標準,并實現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績效考核,體現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已經初步建立。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翻倍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數從2008年29.6億次,增加到2014年的44.1億次。
入院人數增加,從2008年的3594萬,增加到4074萬,增加了480萬。
然而,2009——2014年的對比數據顯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占比從61.8%下降到57.7%,出院人數占比從31.6%下降到20%。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效率有所提高
社區衛生服務醫生日均擔負門診人次從2009年的14次增加到16.1次,鄉鎮衛生院醫生日均擔負門診人從8.3次增加到9.5次,鄉鎮衛生院的醫生日均擔負住院床日從1.1床日增加到1.6床日,增加了45.5%。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1.57,低于5.27的全國平均配置水平,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0.77,也低于2.04的平均值。
醫療費用控費合理
2009年——2014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次均門診費用僅僅增加1.8%和3.7%,與大醫院的費用的上漲形成鮮明對比。
2014年,鄉鎮衛生院人均住院費用是1388元,是二級醫院的1/4,三級醫院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