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你在機場偶遇最多的人群可能會是誰?毫無疑問,是正值年富力強的醫學專家,而其中外出“開飛刀”的外科醫生是主力軍。這種雙休日“開飛刀”現象早已成為醫療界一個公開的秘密。7日,上海首個開放式優秀醫生自由執業平臺宣告誕生,中外合資德濟醫院一舉推出開放式手術中心和開放式重癥監護室兩大“重器”,鼓勵有創業意愿的上海醫學專家“走出去”。而這也正是我國新一輪醫改中著力破解的“生產力難題”。
平臺成醫療界創業“孵化器”
記者從7日德濟醫院最新發布的“優秀醫師自由執業卓越平臺”招募方案中獲悉,這是一個類似于創業“孵化器”的概念性平臺。醫生拎個公文包入駐德濟,就可以自由看門診、手術或會診。而整個醫療過程中所需的影像等各類輔助檢查、護理工作都由德濟醫院負責,自由執業醫生手術所需一切設備、麻醉團隊、術后重癥監護技術服務由院方提供。
據介紹,在這一“孵化器”中,醫生可以和醫院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合作。如專家成立獨立科室,醫院負責后勤、市場、人力資源的培育和支持,雙方根據經營情況分成;一旦優秀合伙人希望能進一步創業,德濟醫院可以通過投資、土地樓房提供,幫助專家成立獨立的專科中心,而醫生則可以根據股權比例獲得董事席位。
此外,為了解決醫生多點執業帶來的醫療和法律風險,德濟醫院將為所有加盟的醫生購買商業醫療事故險,并據此成立了專業風險管控團隊,解除醫生“走出去”后可能會有的各種后顧之憂。
據透露,目前已有4家醫生組織(醫生組織是指醫務人員自發成立的行會)正在和德濟開展積極接洽,其中兩家已經簽約。不過院方表示,原則上暫時不接納高級職稱以下的主治醫生,他們希望能引進更多行業內成熟的頂尖人才,打造高端技術平臺。
業內“大牌”辭職“出走”
據了解,德濟醫院是由哥倫比亞大學基金會投資的中外合資醫院,總投資2.7億元,被列入普陀區“十二五”期間重大民生項目。作為醫改權力下放后市政府批準的首家中外合資醫院,其創下了9個月完成所有批復手續、開業8個月即獲醫保資質、運行一年2個月實現收支平衡、不到2年成為大學教學醫院等幾個歷史紀錄。而其在人力資源問題上的突破,更被業內評價為“具有醫改試驗田意義”——醫院所有科主任都是三級大醫院出身的中年教授。作為一種業內普遍現象,通常上海非公醫院學科主任要么是外地入滬醫生,要么就是退休老專家兼職。而德濟的創業團隊,具有鮮明的“去體制化”色彩,28名高級職稱專家大都是從體制內大醫院直接辭職,其中像郭輝、宋東雷、于泓等都是從知名三甲大醫院“出走”的業內公認“大牌”。
戲稱也曾當過“飛刀醫生”的郭輝教授,曾是仁濟醫院醫生,在美國考到行醫執照、獲取綠卡后作為教育部人才引進回國,擔任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助理,34歲就成為教授,其癲癇外科手術數量居上海第一。2011年,他徹底從體制內“出走”創業。宋東雷教授辭職前是華山醫院腦血管介入組組長。他們共同的感受是,作為公立醫院醫生,受限于工作場地和時間,很多病人掛不上他們的號,而業余時間“走穴”雖然能解決一部分病人的需求,但卻存在相當的醫療風險。
“醫改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人的問題很重要,醫生們富余的生產力亟需一個規范而有活力的體制來釋放。”郭輝說。
醫改進入攻堅期
今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政策措施。“這是中央醫改文件中,首次細化到對醫院怎么開發票提出可操作性規定。”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閆東方介紹說,從2009年以來,國務院已為社會辦醫連發三文,這表明中央決心很大,醫改突破體制束縛、解放生產力已進入攻堅期。另據其透露,從去年至今,包括華潤集團、中信、復星醫藥等在內的國內外數十家投資集團來滬商談,意欲進軍健康行業。而深圳市近期已發布改革方案,到2017年,所有醫護人員全部取消編制,成為“自由醫”。
據悉,上海市衛生計生委已針對醫生多點執業發布兩份文件,不過執行至今效果并不理想。來自公立醫院自身的障礙,使得很多有“走出去”意愿的醫生面臨諸多困難。閆東方表示,開放式平臺是一次突破,下一步上海或有更多政策“干貨”發布,只有解決了人的問題,醫改才有可能獲得實質性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