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只是一個虛詞,不是目的。它是一個杠桿,撬動醫療體制各方面的改革。
醫改論壇上,每每看到、聽到院士們在發表醫改建言,而這些建言是百花齊放,各有各的道理,有時也讓人不知所措。這些“高論”能否匯集在一起呢?這就要看決策者的學識與智慧了。這也如同人們常說的:聽了十個醫生的醫囑,無所適從,如果再聽十個,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這話是很有哲學性的。對病人問診是這種窘境,醫改也常常遇到這樣窘境。什么是“名醫”?能夠處理和排除這些窘境的就是“名醫”!
古語有云: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對于醫改這事兒,還真的需要大家坐下來好好琢磨,不是誰都可以談的。鐘南山院士曾說:“依托公立大學、由社會力量創辦的一家醫院,在體制上更要非常小心”,我認為說得非常到位,混合所有制會帶來什么?鐘南山院士還提到:“希望我們國家的公立醫院跟全世界的公立醫院一樣,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立,對于中產人士需要享受的更進一步的醫療服務,可以由民營醫院作為一種補充。”這就需要制度的保障,而不是喜歡怎么辦就怎么辦。
醫生要成為社會人,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也是國家層面的戰略。但是,多點執業,就成為很多人詬病,其焦點在于“多點”兩字。從狹義的“多點”而言,鐘南山院士早有表白:“說心里話,我真的希望周六和周日沒有人打電話給我,也沒有人來我家,我想有些時間改一改研究生的論文,研究一下我自己的課題。”這本來就是知識分子該有的清高。為什么會有這種清高呢?因為經過長期的奮斗,他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基本實現了,他的價值基本實現了,想得到的待遇也得到了。這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的需求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因此,我認為“多點”與否不可強加,完全是個人的價值取向。那么,鐘南山院士對醫生多點執業的宏觀設想又是什么呢?他也說:“民營醫院在經營和管理上,沒有公立醫院那么多束縛,在讓患者的不同醫療需求得以滿足的同時,也要讓醫護人員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這說的就是醫生的價值如何沖破束縛得到體現。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在兩個體制之間,你如何選擇被束縛或求松綁。
我經常說,“多點”只是一個虛詞,不是目的。它是一個杠桿,撬動各方面的改革。既然我們都覺得中國的醫生很悲催,中國醫生的價值很變異,中國人都很渴望有優質的醫療,那么我們就得努力去改變。作為患者,你希望醫生給你15分鐘收你15塊,還是希望醫生給你3分鐘收你4塊呢?作為醫生,如果你每天看30個病人就可得到合理的報酬,你還會不會希望每天“薄利多銷”看100個病人,增加那么點辛苦錢呢?其實我們大家都要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討論一下以上的假設,我們才會知道從何處獲得對生命的尊重!我也非常理解鐘南山院士的好心:國家要把醫生養起來,這樣醫生就會有尊嚴,就不屑于去干那些“創收”的事,醫患關系就不會系在經濟利益上。對于這種觀點,我相信有不少認同,但是政府能做到嗎?做不到的時候,院長如何“經營”“他”的醫院(因為院長們樂于以院為家)。
也有人認為,醫生多點執業就是醫生收入的補充。如果把多點執業當作是醫生的業余“創收”,是悲憐了點,眼光也短淺了點。這種體制外“創收”無非就是將醫生看作是一架流水線上的永動機。沒有把多點執業看作是醫生成為社會人戰略的一步,最終倒逼體制體現和回歸醫生的價值!不管是英國還是美國,醫生都是自由人,受聘醫院是出自個人的意愿,他不會對醫院有太多的抱怨,因為不愿意是可以走的。美國為什么會出現醫生逐漸“歸巢”,因為他的價值在醫院也可以體現,雖然外面的世界很多誘惑,但也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