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湖北宜昌當陽市廟前鎮的張桂秀婆婆因突發腹痛前往鎮衛生院就診。李建政醫生發現張婆婆持續高熱并伴有間歇性腹痛,需要轉診,便立刻在電腦上登錄“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填寫電子轉診單,錄入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摘要等,傳送給當陽市人民醫院以及當陽市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同步進行審核。不到10分鐘,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同意轉診以及轉到當陽市人民醫院檢查治療的相關短信,就發到了張婆婆家人的手機上。
通過轉診平臺,鄉、縣、市三級醫院的主治醫生可共享張婆婆的所有就診信息,同時新農合辦公室同步審核,實現了信息流、服務流和財務流的統一,一條生命線在宜昌市衛生計生委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上高效運轉。
搭建轉診協作平臺——
看病流程簡化為“三點一線”
2014年6月,宜昌市衛生計生委將“互聯網+”戰略與分級診療體系相結合,由行政主管部門主導并提供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免費提供“平臺系統+落地服務+運營維護”的分級診療整體解決方案,打破了原來市、縣、鄉三級診療機構之間信息互不連通的“孤島”現象。
今年9月21日一早,當陽市人民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朱小勇向上級醫院轉診了一位嚴重心臟病變的骨科患者。
“這位70多歲的患者下肢大隱靜脈曲張、膝關節嚴重變形、心臟瓣膜有嚴重病變,需要麻醉、心臟、骨科等多學科聯合完成手術,目前我們科室還做不了這個手術,所以患者從衛生院轉上來,經過會診后,又通過綠色通道轉往上級醫院。”朱小勇說,通過“互聯網+”,醫生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患者信息,同時為轉診的危重患者提前做好預案,督促接診醫生完善患者的病情診斷資料,對疾病作出預判。
朱小勇所說的“互聯網+”,指的正是健康之路(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健康之路”)免費搭建的轉診服務信息平臺。
當陽市衛生計生局副局長熊貴斌介紹,該市制定分級診療目錄,統一報銷政策,統一門檻費。下轉及市內同級醫院轉診患者可減免住院報銷起付線。但如果患者未在鄉鎮衛生院首診,自主選擇到當陽市級醫院住院治療,住院補償比例下調20%;疾病未達轉診標準或患者自主選擇到市外醫療機構住院治療以及到非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住院補償比例下調40%。
熊貴斌把轉診流程概括為“三點一線”:經治醫生—當陽市新農合管理辦公室—上級醫院,“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為連接患者、基層醫院以及大醫院搭建了‘高速公路’”。具有轉診資格的醫師直接在平臺上提出轉診申請,通過平臺發送信息到市合管辦審核,轉診申請也同時發送到上級醫院。
當陽市衛生計生局的一項統計顯示,自今年5月啟用分級轉診協作平臺以來,市內住院病人同比上升11.9%,鄉鎮衛生院住院病人同比上升23.4%;病人向市外轉診率為8.5%,同比下降3%;鄉鎮衛生院門診就診人次同比上升10.2%,市級醫院門診人次同比下降1.4%;市內住院患者新農合基金使用量同比增長22.3%,約83.2%的新農合基金在市內使用。
一位醫改專家稱,“宜昌模式”可借鑒的地方,就是互聯網思維的免費模式。“既承擔了很多政府的服務職能,又無需政府負擔費用,實現了多贏”。
服務引領“柔性推廣”——
消除跨機構服務斷層壁壘
宜昌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曹源說,分級診療不僅是一項政策,也是一項服務。宜昌市推出落地服務與政策引領相結合的方式,使分級診療更加“接地氣”。(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
曹源說,體制內實施分級診療,只是方便了管理者,患者的困難并沒有得到解決,患者不接受、不參與,服務意識和能力缺位是分級診療體系空轉的重要原因。宜昌市推廣的分級診療,不僅在政策配套上做足文章,而且在服務推廣上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當陽市“政策導向、經濟調節、服務引領”的做法,致使患者、社區、醫院三方均樂意接受,被喻為“柔性推廣”。
9月21日一早,當陽市人民醫院門診大廳的預約轉診服務臺前,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的落地服務人員周金鳳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周金鳳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分級診療協作平臺瀏覽一遍。在“轉診與協作”界面,周金鳳篩查了轉入申請單,“指定轉往本機構”的患者已有7名,分別轉診到該院的骨科、兒科、腎病內科及呼吸內分泌科等。
“請問是外三科朱醫生嗎?王店鎮衛生院轉來一名下肢靜脈曲張伴有潰瘍的男性患者。”周金鳳接通了骨科電話,不到1分鐘,這名患者的信息就順利接入骨科診室,隨后接診醫生姓名、電話、科室等信息也通過短信轉到患者手機上。
周金鳳是“健康之路”派至全國縣級以上醫院的落地服務人員之一,其作用是協調上級醫院審核患者的狀況,與醫院共建綠色轉診服務通道,免費協助醫院做好轉診接待工作,消除跨機構的服務斷層問題。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800多名像周金鳳一樣的落地服務人員駐守縣級以上醫院,打通服務壁壘。“系統跑不通的地方,我們用人跑。”“健康之路”董事長張萬能說,該平臺可以說是IT系統+落地服務+運營解決方案的O2O服務體系,不僅有轉診功能,還有預約掛號、家庭醫生電子簽約、慢病管理等多項服務功能。
倒逼醫療資源優化布局——
實現分級診療離不開互聯網思維
曹源坦言,剛開始推動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時遇到了很多難題,“有些醫院不理解,認為分級診療使得醫院病源下降,生存艱難”。他解釋說,通過轉診平臺轉到上級醫院的患者大多是疑難雜癥,對醫院實力也提出了考驗,“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醫療資源的重新洗牌,倒逼醫療資源優化布局。
宜昌市規定,市域內轉往市外的病人不能超過10%,這促使醫院不得不下大力氣練好“內功”,確保轉上來的病人“接得住”。同時,一些服務能力弱的醫院病源越來越少,不得不轉型與綜合實力強的醫院進行差別化競爭。
“互聯網+”也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快速成長。熊貴斌告訴記者,基層人才問題是分級診療制度面臨的一條鴻溝,跨越這條鴻溝必須利用“互聯網+”,讓醫療資源流動起來。張萬能說,這是當下推動分級診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健康之路”正在做的,就是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老百姓連接起來。“從幫助老百姓在基層約號、導診服務開始,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刷存在感。”
截至目前,宜昌市774家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入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宜昌地區市、縣、鄉三級轉診服務體系全面覆蓋,幫助各級醫療機構實現了轉診過程標準化、就診信息電子化、轉診接待精細化。“未來這一模式有望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曹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