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鼓勵社會資本辦醫的政策下,近幾年,社會資本與公立醫院合作或參與公立醫院改革的案例逐漸增加,模式也呈多元發展。
11月9日,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與北京國資委下屬的首都醫療愛育華婦兒醫院簽署合作協議,通過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辦醫新模式,緩解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區兒童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這標志著兩家體制不同的醫院之間創新合作模式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首兒所與愛育華婦兒醫院的合作能夠充分發揮首兒所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助推北京愛育華婦兒醫院臨床技術規范化發展,是北京市整合醫療資源的一次新的探索。”北京市衛計委副主任趙運濤在啟動儀式上表示。
助推城鄉醫療均等化
長期以來,患者為了看病不惜舍近求遠去城里大醫院的現象突出。究其原因,多是由于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資源極不平衡,城里的大醫院多、好醫生多所致。于是,大醫院人滿為患,感冒咳嗽等小病患者充斥其間,導致真正需要治療的大病患者卻“一床難求”;其中,兒童看病難的問題尤其嚴峻。
早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市人代會上,就曾有人大代表提出,“北京市兩大兒科醫院--兒童醫院和兒研所都集中在城區里,郊區和農村的兒童想到城里來看兒科,無論是時間、精力、花費上都不少。”
有人大代表在分組審議時曾經表示,此前北京市曾想過在郊區的綜合醫院中設立專業的兒科,提升郊區醫院看兒科的能力,但現在看來效果并不好。把專業兒科醫院的分院開到郊區去,似乎應該是一種更可行的辦法。
如今,專業兒科醫院開設郊區分院的事終于有下文了。
根據雙方合作協議,從12月1日開始,首兒所的專家團隊將全面進駐位于大興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首都醫療愛育華,并引導長期排不上病床的患者前往首都醫療愛育華就診和治療。首兒所將建立相關制度規范并組織全體醫務人員,打造首兒所和首都醫療愛育華之間“雙向轉院綠色通道”;而首都醫療愛育華將提供全程接送病人的專車和專人陪護服務,同首兒所專家一起優化患者就診流程。
“醫院運營近一年來,已經初步組建了一個兒科的專業團隊,但由于整個行業內兒科醫生的短缺,醫院也面臨兒科人才緊張的問題,此次引進首兒所的專家團隊,將大大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同時,首兒所專家團隊將通過培訓等助力該院搭建人才梯隊。”首都醫療愛育華婦兒醫院董事長范子田稱。
據了解,目前在兒童醫療方面,無論民營醫院還是公立醫院都存在供需矛盾,而培養一個專家至少需要10年時間。隨著引入城區婦兒醫院的優質專家資源,將進一步彌補當地緊缺特色專科的醫療服務缺口,緩解郊區兒童就醫不便問題,這將有利于縮小城鄉醫療衛生服務之間的差距。
剝離公立醫院特需服務
據記者了解,首兒所將在愛育華內打造一個60床的醫療服務部,來承接首兒所的部分特需業務。
特需醫療,指的是醫院在保證醫療基本需求的基礎上,為滿足人們的特殊醫療需求而開展的醫療服務活動,包括點名手術、加班手術、全程護理、特需病房、專家門診等形式。
“目前首兒所和愛育華的合作主要是在技術層面,暫未涉及到醫院品牌的授權。”首兒所所長羅毅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僅是轉移過來部分特需業務,但愛育華設計上就不是按照公立醫院收費和設計,這種醫院的屬性相當于公立醫院特需服務的水平, 未來不排除把兒研所的所有特需業務轉移過來的可能。
記者梳理資料發現,早在今年5月份,國務院發布《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得到有效控制,總體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同時,記者注意到,此前備受爭議的公立醫院特需醫療服務在此次意見中并未被取消,而是提出要控制規模,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
在北上廣等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特需醫療的需求相對較大。北京市醫管局局長封國生曾向媒體表示,目前北京特需門診一般占大醫院門診量的5%到10%.
雖然占比并不高,但特需醫療的掛號費和檢查費價格均顯著高于普通門診,為此,對醫院而言,特需醫療甚至成為部分醫院收入的重要來源。以上海某婦幼保健醫院為例,有報道稱,其特需病床雖然不足總病床數的10%,但收入卻差不多占到醫院總收入的60%.
也恰恰因為這個原因,長期以來,質疑公立醫院舉辦特需醫療的聲音一直存在,認為這與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不相符。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端醫療需求的增多,社會資本表現出了超強的意愿,僅是苦于該項業務不能獲得審批,為此,擁有行使特需醫療權限的公立醫院和擁有資金的社會資本開始強強聯手,各自職能區分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