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支持健康養老、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出3個實招:促進醫療和養老資源融合對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并將強化融資用地等支持。其中明確提到,醫療機構要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可作為醫院康復護理場所。會議指出,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是深化醫改、應對老齡化、增進億萬家庭福祉的惠民舉措,也能帶動大量就業。
醫療與養老機構資源共享互開綠燈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將推進“醫養結合”作為未來五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在“健康養老”方面,各自面臨著難題:在醫療條件較好的醫療機構,雖然設有老年科、康復科,但床位、場地往往較為緊張;而在公立養老機構,目前也缺乏與老年護理、老年人康復有關的醫療專業人員和設備,這也成為一部分家庭認為“條件差”不選擇公立養老機構、導致空床位的原因之一。
國務院上述規定,要求醫療機構要為養老機構開通預約就診綠色通道,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可作為醫院康復護理場所;支持養老機構按規定開辦老年病、康復、中醫醫院和臨終關懷機構等。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與社區、居家養老結合,為老年人家庭提供簽約醫療服務,則可突破雙方的制約因素。業內人士認為,醫養結合是有病治病、無病療養、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優勢在于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為老人持續提供服務,一定程度上可省去老年人頻繁往返于醫院和養老機構的麻煩,還能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提高醫院床位周轉率。
廣深已先行試水 未來各省將有試點
會議還決定,將在全國每個省份至少選擇一個地區開展醫養結合試點示范。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廣州、深圳、北京、哈爾濱等多個城市先行“試水”。
黑龍江省和廣州市的試點方向是由醫院在其原有醫療資源的基礎上“擴容改建”,開辦“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哈爾濱則在鼓勵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的基礎上,對養老機構配備的醫療衛生服務提出要求:50張床以上的養老機構通過內設醫療機構或與就近醫療機構簽約合作等方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近年在各地興起,上海市提出要將符合一定條件的養老機構的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聯網結算,通過醫養結合方式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保障。2012年12月正式投入運營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青杠老年護養中心將醫療、護理、養老、康復融為一體,除養老服務,入住的老人還可以享受到醫療、護理和康復的“一站式”服務。
開創了廣州首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新海頤養苑的新海醫院副院長賀明告訴南都記者,目前醫院辦養老院比養老院辦醫療機構更容易操作,“即便在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床位補貼為每張床1萬到1.5萬元,護理補貼每個月100元到300元),大多數養老院還只是剛剛達到盈虧平衡。”而不少城市的養老院設置在城郊,醫療資源缺失,很難找到很優質的醫生。
賀明同時建議,鼓勵養老院就近尋求醫院合作,以解決養老院無法發現疾病隱患、無法日常看病、無法應對為重病突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