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怒斥號販子”事件,全國政協委員、原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3月9日表示,這說明我國醫療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黃潔夫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帶我外孫去兒童醫院看病,用了4個小時也掛不上號,最后報出自己的姓名才掛上號。還有不少企業家、領導干部找他掛號,這充分說明了老百姓掛號有多難。
黃潔夫自曝“特權”,道出的掛號難問題更值得深思。普通患者掛號難,除了號販子搗亂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優質醫療資源極度短缺,醫療資源配置處于失衡狀態。統籌配置醫療資源,抓緊培養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對患者普及基本的醫療常識,引導患者進行合理就醫,無疑很重要。
在我看來,醫院的目的在于行使好醫療功能,掛號問題無疑已成為增加醫院行政成本的重要問題,單純指望醫院自發解決問題完全屬于推卸責任的做法。掛號難不止于一家醫院而是整個優質醫療所處地區共同面臨的難題。發揮衛生部門的統籌協調的作用實屬必要,衛生部門既有足夠的權威性也有相應足夠的資源用以建立一整套統一的掛號服務體系,更重要的是衛生部門還可以協調相應的執法機關維護這個體系。
短期來看,掛號問題并不會立馬消失,應對之策應著眼于當下,比如由衛生部門組建統一的掛號平臺運行維護,降低醫患的不必要的直接沖突,加大執法力度處理票販子問題。
長期看來,掛號難的實質是優質醫療資源的稀缺以及分布極端不平衡。培養優質的醫療資源除了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外,培養優秀的醫療工作者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健康的工作環境都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進入醫療行業的基礎。另外,患者迷信大醫院的認知心理需要正確的引導,如開設社區醫學講座、學校醫學基礎課程等引導普通人了解現代醫學的特點,引領社會大眾對就醫有個理性的認識,破除大醫院萬能的依賴心理。
此外,媒體引領著社會對整個醫療的認知,如果不能客觀報道所存在的問題,刻意宣傳醫療問題,勢必會成為醫療進步的破壞者,希望廣大媒體從業者有個清醒的認知,報道不是用來嘩眾取寵謀取私利的工具,而是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促進醫療進步人人有責,妄圖推卸給醫院獨自面對,新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懶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