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優質醫療資源培育,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等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來緩解醫患關系矛盾。"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胡元會近日做客"2016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時表示,廣安門醫院正積極加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鼓勵專家到基層多點執業,探索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
鼓勵專家赴基層多點執業 緩解掛號難
醫生與患者原本是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互惠互利、共同對抗疾病的共同體,但是近年來醫患關系日益緊張,沖突事件頻發。胡元會認為,其根本原因是醫療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無法滿足患者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加強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加大優質醫療資源的培育,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均等化,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來緩解這個矛盾。"胡元會說。解決優質醫療資源均等化和供給,首先要破解優質醫療人才分配不均的難題。廣安門醫院采取的路徑是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專家到基層單位輪流執業,形成人才在不同執業地點的流動。
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僅有效緩解了供需矛盾,而且大大改善了就診患者和家屬的食宿、交通等社會問題。在大興區成立的廣安門醫院南區就是范例之一。2011年,大興區將原區級的中醫醫院托管給廣安門醫院,成立廣安門醫院南區。截至2014年,與托管前相比,門急診人次增長55.81%,由原來的64萬人次增到近百萬人次;出院病人也增長了58.72%.
"廣安門醫院目前鼓勵專家在廣安門醫院本部、南區、1個社區服務中心和8個社區服務站以及對口資源的單位出診。每個專家每周到基層出診頻次,一般都是2到3天,有的還更多,不僅緩解了本部的就診壓力,也方便了京津冀三地患者就近看病。"胡會元說。
探索人才培養 支持醫生學習與科研
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均等化,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規模是根本。據胡元會介紹,近年來廣安門醫院在人才培養機制、制度建設上也進行了大膽嘗試。
首先,醫院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培養的引領作用,強化對學科骨干人才的培養,同時不忘加強對醫生教學人才、護理人才、科普宣傳人才的培養。
其次,落實全員覆蓋的基礎性培訓工作。一方面加強醫、護、技管理后勤等各類人才的培訓,全方位、多渠道加強各類人才的培訓和培養工作,以提高人才的素質。另一方面建立進修機制,鼓勵各類人才進修學習。鼓勵和開辦省級和國家級的繼續教育項目。胡會元說:"我們向在職讀學位的人提供學習時間,并提供部分學習經費。與脫產學習者,我們簽訂合同,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尤其鼓勵職工參加博士后學位的學習。"
"醫院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合作,派遣醫生作為訪問學者,與外國專家交流項目,培養人才走出去,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與技術。目前,腫瘤科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中心共同培養了12名博士,有2名仍在美國學習。"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主任侯偉介紹道。
三是制定了職工科研、學術論文的管理以及獎勵制度,積極的鼓勵員工申請有關科研課題,發表有關科研的成果。
通過這些辦法,廣安門醫院在人才培養方面已形成一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和制度,努力為社會提供社會所需要的有更高素質和能力的醫學人才。
向老祖宗取經 研發中藥制劑抗擊癌癥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癌癥報告2014》指出,新增癌癥病例有一半出現在亞洲,大部分來自中國,中國新增癌癥病例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作為傳家寶的中醫藥,在治療癌癥方面有沒有不同于西醫藥的優勢?
"中醫藥的優勢是能防止癌細胞轉移和復發,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彌補手術、化療、生物等治療的不足,最大限度發揮療效。"侯偉說。惡心和嘔吐是腫瘤放化療過程中最常見不良反應,持續的嘔吐可能會導致患者代謝紊亂、機體功能受損、營養不良,甚至使患者增加恐懼,影響化療效果。"中藥參與放化療的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嘔吐之苦',增強患者的信心,促進康復。"
對于不能做手術的晚期癌癥患者,侯偉認為:"中醫治療更是凸顯了它的"療效".因為患者不能耐受各種有創傷的治療,可以通過中醫治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培本,對控制腫瘤長時間的穩定,延長生存期等方面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治療費用低,療效較好。廣安門醫院研發的院內制劑如肺瘤平膏、西黃解毒膠囊等價格低,療效好,得到患者的好評。"這些制劑,是腫瘤科里幾代老名醫,根據五、六十年醫療實踐創造、總結的有效方劑的精華。"侯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