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打破“以藥養醫”?
加入日期:2016/12/19 11:31:57 查看人數: 883 作者:admin
推進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是本輪醫改重要舉措之一,不過,近日多家大型醫院被爆出因醫改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等原因陷入虧損。專家認為,在推進公立醫院醫藥價格改革的同時,應加快推進財政、醫保、醫療控費、醫院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協同推進,建立公立醫院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
一個簡單的常識是,公立醫院不能暴利,因為這是利用公共資源“趁火打劫”;然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更糟的是醫院普遍性虧損——醫生動力不足,醫療設備落后,最后倒霉的還是患者。
打破以藥養醫、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是本次醫改的主要目標之一,但不要忘了前提——醫療服務質量不下降。事實上,讓藥品便宜下來,這一點很容易做到,真正的問題是,藥品零差率銷售以后,“藥品上的醫院”靠什么生存?醫生的“積極性”何來?“以藥養醫”實行多年來,醫院靠此生存和發展,醫生靠此肥了腰包,主管部門也“少花錢,多辦事”,所以他們并沒有改革的動力。然而,這是以犧牲患者利益為代價的,不在制度安排和財政投入上做出徹底的改變,醫改就注定是失敗的結局。
當前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取消藥品加成后,公立醫院是否會陷入虧損局面,是個別現象,還是集體性問題?是為了抵抗改革而故意“哭窮”,還是真的入不敷出?二是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否健全并落實到位。加大財政補貼、加強醫保和醫療控費、提高“醫事服務費”等手段,能否補上取消藥品加成后的窟窿?以上兩點,都需要在科學核算醫院運營成本的基礎上進行,如果財政只是象征性提高一些補貼,將改革的包袱都甩給醫院自己解決,其結果要么是持續虧損影響服務質量,要么就是過度醫療,只不過從多開藥變成了多檢查、多手術。
目前的情況即是如此:相當數量的公立三甲醫院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只能依靠過度醫療來滿足生存問題,進而由生存又開始暴利。為了打破這種怪圈,深圳在部分醫院進行了改革:醫院經費除醫保收入、病人自費部分外,基本上都通過預算的方式由政府解決,達到收支平衡即可。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在于,徹底斬斷了醫院的牟利沖動,醫生也不必背著創收的包袱從病人身上掙錢,而是根據崗位掙年薪。然而弊端也非常明顯,需要政府高昂的投入,且必須有發達的民營醫療體系和分級診療體系做配合,否則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可見,破除以藥養醫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舉措,既需要有科學全面的頂層設計,政府、醫保、醫院多管齊下,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同時更要有清晰有效的補償機制,尤其是明確政府投入,如此才能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同時,確保醫療質量不降低,從而避免初衷良好的改革結出惡果,最終又將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
目前,無論是全民醫療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還是個人對醫療費用的負擔比例,我國都在國際上排名靠后,尚有很大的進步余地。原衛生部部長陳竺曾介紹,中國政府在醫保方面的投入尚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而發達國家的這一數據多在10%左右。可想而知,沒有政府充沛的投入,再怎樣看似美好的改革都難以令人滿意。
來源:新浪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