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地區多個“第三方醫生工作室”高調開張。
從近日“急診女超人”于鶯的綜合門診中心開業,到同時廣東地區多個“第三方醫生工作室”高調開張。一南一北,這些從體制走出來的醫生,似乎正在引領醫生創業的新潮流。事實上,從開設綜合門診、創建醫生抱團取暖的醫生集團以及融入移動醫療大潮之中,醫生創業的模式繁多。他們之中的很多人認為,盡管仍面臨政策和體制的一些瓶頸,但創業的經歷也算是對醫生自由執業道路的有益探索。
創業模式1
開設綜合診所
代表醫生:于鶯,美中宜和門診中心CEO
“開診所比開淘寶店難多了”
記者在于鶯的診所見到她本人時,距離診所開業剛剛過去一周的時間,談及一周以來的診所狀況,于鶯坦言“比想象中好。”她告訴記者,開業當天下午就來了一個小孩,起疹子,“當時我們拿到衛生執業許可證后,工商那些都還沒有辦下來,所以藥房沒有藥,兒童急性過敏一定是看不了的。后來在家長的堅持下,皮膚科大夫開了一個手寫的方子,讓他去外面藥房買藥了,這是我們第一個試運營期間闖進來的病人,當時收了診費285元,家長覺得很滿意,因為離他們家很近。”
等到第二、第三天的時候也有陸陸續續這樣的病人過來,還有從河北、石家莊來的患者,“上個星期我們在沒有完全正式開業的情況下,陸陸續續大概接了有20個病人。”
事實上,這不是于鶯的第一次創業,自2013年6月份從協和醫院辭職后,于鶯在網上開起了淘寶店,月營業額曾一度達到70萬元。
稱“不會放棄醫生夢”的她還是回到了醫療圈,形容起自己現在的角色,她稱“是一個管家。”她告訴新京報記者,開診所比開淘寶店難多了,“一開始(開淘寶店)是權宜之計,但它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型,現在建診所是另外一個不太商業化的一個商業雛形。其實,雙方都可以借鑒。”
希望打造“有溫度的診所”
于鶯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自己致力于打造一個“有溫度的診所”,至于其中之義,她解釋,一方面是患教,“比如說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控制糖、注意運動、飲食上熱卡怎么分配,這沒有意義。也許將來我們有一天患教是這樣的,找營養師給糖尿病病人做一道菜,然后找一個糖尿病病人的家屬,同樣的鹽、油、菜、原料擱在這里你來做。怎么把這個菜做得更好吃,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另一方面則更多關乎醫生。“實話說,我們診所內部的員工很多是從公立體制里面走出來的,我從體制里面出來我知道,我很快就自己養活自己了,而且我自己當老板了,但很多體制里出來的醫生有失落感,因為保護傘一下子就沒了,把一個人一下投到市場上他會手足無措的。怎么幫他們過渡這個時期?”
在診所的醫療團隊中,于鶯表示,診所醫生以全職為主,有18名全職醫生,除了部分已經退休的醫生,也有不少年輕醫生,但她發現,很多年輕醫生并不敢向自己的醫院提出多點執業,每個醫院在實施的過程中會有相應的細則。
創業模式2
創建醫生集團
代表醫生:張強,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
“我大部分時間還在做臨床”
張強絕對是醫生創業中的明星人物,探索自由執業之路也是當初張強從公立醫院離開的原因,2012年底,他宣布離開體制,成為一名自由執業醫生,甚至有人當時將他的辭職理解為“中國醫療史標志性事件。”離職后的張強開始打造自己的醫療團隊品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愿意為大家先探個路。”
這條“探路”之舉,也剛剛完成股份制改革。目前已經有7個醫生團隊,希望未來能夠擴展到所有學科。張強透露,他們也將在最近完成首輪融資,融資規模為5000萬人民幣,為了讓醫生集團的發展與決策不至于受到資方的太多影響,在他看來,融資數額仍是比較謹慎的。
在接受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張強還在做手術,他認為,醫生集團的工作讓他更接近醫學的本質,并沒有離醫學越來越遠,只是換一種方式為病人服務,“我大部分時間仍在從事臨床醫學。”
投資診所是想打造未來診所樣板
也曾有人質疑張強已經從最初離開體制時打造醫生集團轉而走向投資診所、手術中心等,醫生集團已經啟動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高科技元素的診所計劃,診所模式即將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地率先啟動申請,有望在1年之內陸續向社會公開亮相,這似乎背離了初衷,張強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的工作與他最初離開體制創業時的想法是一致的。他認為,醫生集團就是一個醫生組織,未來也不會大量投資診所,“畢竟投資不是我們的強項。”投資診所更多是想打造未來診所的樣板,而這種模式是可以復制的,也有很多醫院找上門來合作,這與他最初離開體制進行創業的初衷沒有區別。
張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醫生集團就如同經紀公司,醫生跟集團簽約,集團跟醫院簽約,個人與集團各自分工,醫生專注于技術及病人,醫生集團負責行政、財務管理等。但現在,他似乎不愿接受“醫生經紀人”的稱呼,“醫生集團內大都是醫生,不存在‘經紀人’的概念,公司不‘經紀’任何東西,集團算是醫生的一種抱團。”
最初離開體制時,張強探索的或許只是他自己的自由執業,現在,他已經在帶領自己的團隊繼續探索,這種探索的價值就在于能有更多的醫生也追求自己的自由執業。
【未來設想】
不滿足于一家診所,目標是做一個平臺
談及未來,于鶯似乎并不滿足于一家診所,“我看得到的目標是做一個平臺。包括自己摸索的一套流程、路徑、知識庫等,整合完以后,我在中國如果要是開100家小診所。我需要的不是100個被招聘來雇傭的大夫,我需要的是將近一半以上的合伙人,即一個個有想法的醫生,愿意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愿意改變醫療的現狀付出努力的。”把后臺搭建好以后,以合伙人的方式去進行落地推廣是于鶯的計劃。
【聲音】
醫生集團讓醫生成為主人,醫生擁有了更強的話語權。——張強
選擇創建移動醫療軟件開發公司也是醫生的創業模式之一。
創業模式3
開設高端連鎖診所
代表醫生:朱巖,卓正醫療聯合創始人
仍側重基礎醫療
在協和醫院內科工作了9年后,朱巖這樣描述自己對診療工作的絕望感:在門診乃至病房,他一天要看七八十個病人,每個病人都只有那幾分鐘的診療時間。
據悉,朱巖曾寄希望于和于鶯在北京合作開辦診所,不過于鶯告訴他,在起步階段,公立醫院資源相對稀缺的深圳是更好的選擇,于是,2012年從北京協和醫院原腎內科辭職的朱巖也聯合另外兩名創業同伴在深圳創辦卓正醫療。定位為高端連鎖門診,目前仍側重于基礎醫療業務,用朱巖的話說,“我們公司的愿景是希望成為老百姓信賴的醫療機構,讓他們舒心、放心,會來你這里看病。”朱巖介紹,目前,卓正醫療全職醫生基本上都是碩士以上學歷,擁有在省級三甲醫院工作15年-20年的經歷,年齡一般在35歲-40歲。
朱巖曾表示,“我們選擇基礎醫療服務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基礎醫療服務非常薄弱。”朱巖指出,國內最缺的就是基礎醫療服務,“像深圳有很大部分人感冒發燒都去香港看。”這也讓他看到了機會。今年4月份,卓正醫療也宣布完成B輪融資1750萬美元。獲得注資后,卓正醫療表示,一方面會逐步在遇到志同道合醫生的城市新設物理網點,另一方面會在醫務人員繼續教育、信息系統、運營管理體系上加大投入。
【聲音】
我們選擇基礎醫療服務是因為中國目前的基礎醫療服務非常薄弱。
——朱巖
創業模式4
創建移動醫療軟件開發公司
代表醫生:張遇升,杏樹林CEO
幫醫生就是創造工具服務患者
張遇升進入公眾視野,或許是源于他的產品,2011年,張遇升創建了一家專注于移動互聯網醫療應用軟件開發的公司,旗下產品“病歷夾”、“醫口袋”、“醫學文獻”為醫生提供病人病歷管理及醫學文獻參考訂閱服務。
與其他創業者不同,張遇升似乎談不上真正離開體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只在體制內實習過,沒怎么正式進入體制。”他在協和醫院讀了8年,“我離開的原因很簡單,我要去美國讀書。”在美國的學習經歷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國醫生的工作效率太低,回國后本可以繼續在體制內工作的張遇升,最終還是選擇了創業,于是,就有了杏樹林。
在他看來,這更多源于自己的個性,“我一直對互聯網、新興技術等很感興趣,尤其是這些最新技術與醫療的結合,我在協和念書的時候就嘗試做過專門給醫學生使用的網站等,在美國讀書時也做過患者的社交網站。”這些嘗試讓張遇升在回國后,對“體制”沒有太多的概念,而是選擇了創業,“我就是憑興趣做。”
3年半后,他告訴記者,公司團隊已經有90人左右,約20%的醫生已經成為這些產品的用戶。張遇升認為,雖然自己已經不再從事臨床,現在做的事情更接近醫療的本質,“因為我們在服務成千上萬名醫生,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服務一百萬醫生,平均每個醫生的工作效率提升5%,這就相當于服務了更多的患者,我們是在創造工具服務患者。”
與諸多類似產品針對患者不同,張遇升公司旗下產品均針對醫生,在他看來,國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仍是主要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解放醫生是可行之道,讓醫生真正成為可以為自己的執業負責的獨立個體,從“單位人”成為“社會人”,釋放醫生積極性。為醫生提供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也是優質醫療資源總體有限情況下的一種可行選擇,這也正是他們在做的事情。
從體制內的學生到創業的過程,在他看來,自己一路走來“還好。”
【聲音】
為醫生提供可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也是優質醫療資源總體有限情況下的一種可行選擇。——張遇升
專家觀點
醫生自由執業是醫改成功關鍵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表示,醫生走出體制進行創業,“這是好事,我看好醫生創業,醫改就應該走向這樣,因為目前醫改的最大問題就在于醫生不能自由執業。”醫生自由執業是中國醫改成功的第一步。
在他看來,醫生創業將成為一種趨勢,中國醫改也必將走上醫生自由執業之路。“未來的醫生,無論是醫生工作室還是綜合門診中心,都是醫改成功的希望。如果大部分醫生還留在體制內,無法自由執業,醫改也就看不到成功的希望。”醫生會自動尋找醫療需求的熱點,能否生存下去更多在于醫生的選擇。用張遇升的話說,沒有人生下來就會創業,很多創業者都是在創業過程中磨煉出的,他認為無需擔心醫生創業過程中的失敗。于鶯則笑著告訴記者,開診所比開淘寶店難多了,“一開始(開淘寶店)是權宜之計,到最后發現這個玩意兒特好玩,因為它就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型。包括現在建診所,也是另外一個不太商業化的一個商業雛形。其實,雙方都可以借鑒。”
朱恒鵬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走出體制,探索自由執業之路,我們也將看到醫生創業的更多可能。在現階段,醫生創業也還面臨一些瓶頸,朱恒鵬認為,目前仍有來自政策及制度層面的壁壘,“現在醫生開診所就面臨困難重重。”張強也表示,醫生自由執業將成為一種趨勢,關鍵是在現有的體制下能否將這一進程縮短。
對于近日廣東地區多個“第三方醫生工作室”高調開張,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也撰文表示,醫生工作室不會對現有的體制構成很大的沖擊,也不會對將來的醫療診所構成威脅,相反醫生工作室的發展會延續著私人診所和醫療團隊的路徑前進。醫生工作室不是醫改的花瓶,而會為醫改大戲的上演華麗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