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不能報銷、近半人才流失、靠租房度日……與國家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的扶持政策相對,民營醫院在基層卻面臨政策“玻璃門”,遭遇醫保、人才、土地等發展瓶頸,而違規失信行為多發,也嚴重制約行業發展。
山西、福建、遼寧多地基層人士反映,民營醫院發展仍面臨三大瓶頸。
醫保定點難。山西省民營醫院發展協會會長張宇峰說,全民醫保時代,醫保定點成為決定民營醫院命運的關鍵。在基層,多數民營醫院特別是新建的民營醫院很難申請到醫保定點。即便申請到,在報銷比例等方面,相關機構對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也是區別對待。
人才嚴重缺乏。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民營醫院的醫學專家,都是從當地公立醫院、企業醫院的退休人員中聘請,人才緊缺和流失嚴重并存。沈陽維康醫院總經理劉忠臣說:“醫院八成左右的專家和學科帶頭人是從各大公立醫院退休返聘,年齡最大的已達80歲。近年來醫生、護士的流失率達到40%多。”
受醫院管理體制限制,醫師多點執業政策也難以落實。福建省莆田市在全國最早規定醫師無需經原單位同意,只要“備案登記”就可開展多點執業。“但目前僅30多名醫師登記多點執業,僅占符合條件醫師總數的約6%。”莆田市衛計委主任張亦兵說。
土地成本高。一些民營醫院反映,同為醫療機構,公立醫院用地是政府劃撥,民營醫院卻需要市場購買。絕大多數民營醫院財力不強,買不起地,只能租房度日。
由于享受不到相應國家政策扶持,民營醫院在與公立醫院的競爭中,處于負重狀態。在此過程中,一些民營醫院投資人急功近利,虛假宣傳、醫托、價格欺詐等歪招盡出,損害了行業健康形象。
太原市物價、衛生部門今年三月份公布的全市民營醫院價格信用等級評價結果顯示,該市61家正常營業的民營醫院中,沒有一家被評為得分90分以上的A級醫院,得分在60分以上的只有35家。
活動負責人、太原市價格誠信協會秘書長閆躍良說:“從評價結果看,民營醫院整體價格誠信水平偏低,特別是虛假宣傳、醫托、過度醫療、價格欺詐等問題突出。”
根據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到今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應達到醫療機構總數的20%左右。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說,至去年一季度,全國民營醫院數量占醫院總數的比例已達46%,但86%的醫療機構床位數不到100床,門診量和住院量也只占總量的10%多一點。
相關專家及多位民營醫院負責人認為,推動民營醫院發展的關鍵是要突破國家和民營醫院熱、基層政府冷這一“兩頭熱中間冷”現狀。特別是要不折不扣落實好國家各項政策措施,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清理取消有關不合理規定和政策障礙,在醫保、人才流動、土地等方面盡快給予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沈陽何氏眼科醫院常務副院長趙國華、閆躍良等人說,促使民營醫院走依靠技術、服務和差異化競爭的健康發展道路,不僅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還應加大對民營醫院的引導和監管力度。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和制度,在法律制度層面形成對民營醫院的無縫式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