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護士,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情況,如何在工作中體現出護理的專業性,使患者和醫生對你刮目相看,更加信賴你,敬佩你?那是要靠你的能力和水平贏來的!掌握以下幾個技能,教你找回護理的自信和驕傲!
把生活自理能力“還給”病人
很多醫院把生活護理狹隘地理解為給病人洗頭洗腳,以為在生活上照顧病人就是生活護理,這就是護理的價值?
來看一個張中南教授的經典案例——
有一次,我在一家醫院的ICU 查房,看到護士正在給一個病人喂粥,當時我問這名護士:這個病人能不能自己吃飯?護士非常快地回答:不能!我又問為什么?護士回答他昨天才做完一個大手術。我說就憑這一條嗎?她說是。接下來我又問她:你知道病人要想自己吃飯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嗎?她沒有答上來。
一個手術后的病人要想自己吃飯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呢?答案似乎挺復雜,其實只要掌握了方法就簡單多了。
首先是意識清楚,吞咽功能和胃腸蠕動正常,護士喂粥, 病人沒有異常反應,說明病人已經具備這些功能。但要想自己動手,病人起碼需半臥位坐起來。
護士可按以下流程來進行:
其一詢問手術醫生,手術的傷病局部是否允許半臥位的姿勢,傷口會不會裂開或出血;
其二,要了解病人生命體征是否正常;
其三是病人的疼痛評分。除此之外,還需要護士對其上肢的關節和肌肉力量進行檢查:如病人雙手握力、腕關節力量、肘關節力量、肩關節力量都需達到四級以上,他才可能端起碗,拿起筷子或勺子。
經過上述了解和評估,該病人生命體征正常平穩,上身肌肉力量全部達到五級,疼痛評分是1分,主刀醫生確認半臥位對傷口無影響。也就是說,這個病人可以自己喝粥。
但是醫務人員的判斷也可能有誤差,所以,先將病人上身搖起10度,看看病人有無異常反應;觀察1分鐘后再搖起10度, 逐漸搖至45度,再觀察2分鐘,病人仍沒有不良反應;這時先給他一瓶水,讓病人拿在手里試舉一下,沒有問題再給他勺子和粥碗,讓他自己吃。
量化,量化,還是量化!
觀察和監護是護理的內容之一,它是診斷證據的來源。量化證據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清晰地看到病情的狀態和變化趨勢。
如患者的體溫是36℃,就不應表述為模糊的“正常”。事實上,體溫36℃屬于正常,36.8℃也屬正常,可是從36℃上升到36.8℃的變化則反映出可能不正常的病情趨勢。另外,也不能將37.3℃以上的體溫籠統地稱為“發燒”,37.8℃和40.3℃都是發燒,嚴重程度卻顯然不同,治療手段也各異。
問題是有的證據可以量化,有的證據確實難以量化。如病人的表情,開心抑或痛苦,很難用直觀的數字描述。盡管如此,我們也不主張抽象地用“痛苦”或“正常”來表達表情。同樣是表情痛苦,程度仍有差別,眉頭緊鎖是一種痛苦程度,流淚則是更深程度的痛苦。通過表情評分表可以做到對表情的量化(見下圖)。
實踐證明,表情評分是一種不錯的方法。在病房的墻上,貼出表情評分對照表,從微笑到痛苦流淚,依次制訂各種表情示意圖,共11分,0分對應微笑,10分代表痛苦到流淚,中間按照嘴角和眉形的變化展現患者的痛苦程度。護士通過觀察病人表情,即可評出他的表情分數。
如此一來,既方便護士交接班時清晰地介紹各個病人的狀況,不至于使用“還行”、“可以”、“沒什么大問題”等模糊不清的語言。另外,便于護士長制訂護理規范,如“病人表情3分要詢問病人;4分要報告醫生”,以此類推。醫生根據情況檢查病人,找出病人表情得分高低的原因,繼而實施處置。
Hold住醫生的盲點
常常有護士反映,醫生不支持功能訓練。當護士問醫生病人能否喝水或下地時,醫生的回答常常是“不著急,等一等”。
難道醫生不愿意病人快點恢復嗎?顯然不是。原因在于:大多數醫生雖然熟悉傷病局部的承受能力,但他們沒時間去了解其他四個方面(生命體征、全身肌肉力量、疼痛評分和心理認知)的實際情況,加之病本位醫療理念的驅使而不愿去主動了解,因此顯得過于保守。
護士要想安全有效地實施功能訓練,必須掌握其方法和流程,要在了解評估病人的基礎上制訂康復計劃并加以實施。
一位右股骨骨折的病人,護士在為其制訂功能訓練計劃時,首先要確定病人右下肢關節能否活動、負重(這由醫生決定),如果內固定打得結實,則可以部分或完全負重。針對這個病人,醫生的意見是右下肢關節可以活動,但不能負重,因此康復計劃就相應地確定為“右下肢抗重力,非負重主動屈伸”。再經檢查評估,確定他其余的肢體力量為五級,意即病人可用健側下肢下地負重站立,右下肢不能負重,但可以進行屈伸訓練。
進行護理康復訓練前,護士還要確保病人的生命體征正常,才可以用力訓練。
此時,對患者進行的疼痛評分是2分,所以相應的康復計劃是“鼓勵指導病人忍受酸脹程度的疼痛進行訓練”。如果這種酸脹變成了刺痛或刀割撕裂般的疼痛就必須停止。
對該病人心理狀態的評估是樂觀、有信心,這樣的病人雖然會積極配合訓練,但也可能操之過急,所以在指導訓練中要反復向病人強調:自行負重或右下肢旋轉都可能導致骨折內固定處斷裂。
另外,通過對這個病人社會家庭因素的了解,得知他家境貧窮,是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因此其認知上的突出特點是擔心康復的費用高。這時護士可在康復計劃里加上一條,多給他講講康復的好處,告訴他不要光看康復的費用高不高,而要看值不值,并讓已經做過康復訓練且有效果的病人給他示范,相互多溝通交流。
下表即是在對病人了解評估的基礎上制訂的康復護理計劃,二者結合形成了完整的康復訓練計劃,接下來便應按照計劃去實施。